十年,足以让一颗种子破土,也足以让一种实验性的艺术形态沉淀为城市的文化肌理。
“2025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将于12月至2026年2月在上海举行。从2015年最初的“戏曲·呼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起步,这个展演在上海已走过了整整十年。
站在新十年的门槛上回望,本届展演不仅延续了其作为全国戏曲创新风向标的敏锐度——从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5部申报作品中通过专家严选出12部佳作与1部特邀剧目,更在试图回答,古老的戏曲如何确立属于自己的当代坐标。
纵观本届入选的13部作品,跨文化的对话与经典的新解成为了最显著的审美特征。蒲剧《奥赛罗·疑心》将莎翁的悲剧搬演至五胡十六国的乱世,越剧《我是李尔》则将那个关于权力和亲情的寓言移植到了春秋战国。这种时空互置并非简单的汉化,而是当代戏曲人试图用中国戏曲的写意精神与程式语汇,去消化并重构世界级的戏剧命题。
更具实验色彩的是特邀剧目——北京京剧院的《吝啬鬼》(见右上图)。该剧大胆起用了京剧的丑行挑梁,将莫里哀的法式讽刺融入皮影、面具舞乃至摇滚乐。这种混搭打破了东西方喜剧的壁垒,展现了京剧同样能驾驭荒诞与黑色幽默。
如果说过去十年的展演更多是为成熟作品提供舞台,那么新十年的起笔,则落在了对创作机理的改造上。本届展演最引人注目的变革,便是正式启动“演艺大世界·戏曲创新Lab”。与以往只接收完整剧目不同,这个全新的孵化单元将目光投向了更前端——它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创意,甚至只是一个独特的舞台表现形式。
这种模式的转变意味着戏曲的创新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通过全球征集、导师辅导、舞台初探等环节,让创意经过充分的打磨与试错,再推向市场。更重要的是,它引入了IP孵化与版权管理的现代商业逻辑,探索戏曲元素在互联网语境下的多种可能。
第十八届文华表演奖获得者、凭借越剧《新龙门客栈》火遍全网的陈丽君受邀担任本届展演的形象大使,也象征着传统戏曲正在寻找与Z世代对话的有效频段,通过这位来自浙江的青年艺术家的影响力,展演正在编织一张覆盖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文化网络。
十年磨一剑。从单纯的展演平台,到集孵化、交易、文旅体验于一体的创新生态圈,2025年的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正在以一种更从容、更开放的姿态,为中国戏曲的未来寻找新的打开方式。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