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小语种如何服务“一带一路”?
第27版:一所外语院校的国家使命 2019-12-09

小语种如何服务“一带一路”?

周洁

2018年9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成立。

2017年起,上外连续开展"一带一路"青年观察团项目。

建设一流学科,发展战略语种——2018年上海首个波兰语专业在上外开设。

对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文化“走出去”战略,上外率先提出“多语种+”战略,着力推进“战略语言”建设,加快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等五类人才,为国家和地方发展储备关键人才作出贡献。

记者|周 洁

夕阳下的尼罗河畔,古埃及人留下了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大量的远古神庙;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新巴比伦人修建了空中花园,重建了马尔杜克神庙,住在下游的苏美人则开始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把一星期分成7天,一小时分成60分……这些瑰丽的文明曾随着古丝绸之路来到遥远的东方,而东方的智慧同样沿着这条线路穿梭于海洋和陆地。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古代丝绸之路新的符号,6年来,从理念到现实,从倡议到共识,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有关国家积极响应,政策协调不断加强,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数次写入联合国、G20、APEC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外国语大学,上外的发展就是伴随着国家对外事业的发展而前进的。对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文化“走出去”战略,上外确立了致力于“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发展愿景,率先提出“多语种+”战略,着力推进“战略语言”建设,加快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等五类人才,为国家和地方发展储备关键人才作出贡献。

推进战略语言建设

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想要民心相通,语言互通是基石。

“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通行着53种官方语言,然而6年前,中国高校外语专业招生语种只覆盖其中20种语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推进,小语种人才需求呈井喷态势,但我国高校“小语种”人才供给能力却难以与需求相匹配。

2017年,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发布《“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显示,仅有2.60%的企业提供“中译外”和“外译中”服务,小语种服务能力严重匮乏,制约中国企业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地进行贸易合作。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离不开坚实过硬的语言服务能力,有专家曾指出,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应加快培养三类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组织人才、国别区域人才。

2016年,教育部与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学术合作,中国各大语言类高校也纷纷增设小语种专业。其中,上外针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发展战略语种,培育新兴学科”的目标,三年来已先后增设匈牙利语、波兰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捷克语、塞尔维亚语、斯瓦希里语等专业。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表示,上外致力于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将打造富有上外特色的战略语言人才特区,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群,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姜锋说,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多地承担着全球的责任,世界希望听到中国发展的经验。但是,我们对世界知识的掌握仍然匮乏,我们对世界知识的贡献仍然有限。破解这个局限,语言是关键的一环。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知识的工具,是价值观的载体。上外人要借助语言这一认识世界的工具,深入认识不同文明间的差异,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观察世界风云,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国别区域全球知识”体系做出上外人的贡献。

如何培养小语种人才?

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小语种教学,上外是有历史沿革的。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院长兼俄语系主任许宏教授告诉《新民周刊》,在沿线国家中,俄语和阿拉伯语的使用人口是相当多的,而俄语和阿拉伯语都是上外的优势科目,“以俄语为例,我们学校前身是上海俄文专科学校,1949年就有俄语系,也是较早开始做多语种人才培养尝试的系。”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们开设了许多新的战略语言专业,比如匈牙利语、波兰语、捷克语、塞尔维亚语等,虽然这些语种并不都是一个语系里的,但考虑到文化的渊源,所以就放在了我们院。其中像乌克兰语,我们2008年就有过招生了。”

2017年12月,俄语系建院撤系,更名为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下设俄语系、中亚语系和中东欧语系。同年,上外招收了第一批战略语言专业的本科学生,如今已初见成效。“我们第一届哈萨克语专业招收了10名学生,学生们都很努力,大二的时候参加全国哈萨克语比赛,我们的学生拿到了第二名的成绩(第一名是哈萨克族的学生),并且,大二期间,我们就有两名学生被外交部提前录取,除了哈萨克语之外,俄语、波兰语的学生也都有入选。”据许宏教授透露,目前这一批学生绝大多数都有“一带一路”国家交换学习的经验,还有不少学生已被各家单位提前锁定,第一届学生就能斩获这样的成绩,也让授课的老师们感到分外惊喜。

“刚刚结束的第二届进博会上,我们的学生志愿者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以往,这样的场合,即使是上外,派出的志愿者大部分也只能用英语沟通,但是随着近些年来我们战略语言专业的增设,我们能够为这样的场合提供小语种志愿者,为来参加进博会的国际友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许宏教授表示。

“一带一路”倡议对专业知识、外语技能和文化常识的巨大需求,使得中国各外语类高校增加新的非通用语种教学项目,还更专注于开展相关社会、文化和人文学科教学。上外也是较早提出要培养“多语种+”人才的学校,在熟悉语言的基础上,学生还能通国家、精领域,因此上外格外重视国别区域的研究,仅在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一个学院里,就有俄罗斯研究中心、中亚研究中心、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等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培育基地或备案中心,中心的学者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研究颇深,还会开设本科生的相关通识课程。

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上外人的付出,开设小语种专业并非一项一蹴而就的工作。外语人才培养周期长,还需要配套建设投入;此外,“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教育基础差异大,教育体制各异,给教育共同体建设带来了阻碍。“我们的生源质量是非常好的,但在师资上确实遇到了一些挑战,因为一些小语种此前也没有学校培养,还需要符合我们的招聘需求,所以相关人才的选拔有一些难度。”

语言人才先行,也是东方语学院院长程彤教授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看法,“我们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语言人才队伍,但语言人才只懂语言也是不够的,所以我们把人才培养分了多个层次,在上外,我们能够把学生送到不同专业的多语种班,这样他们除了外语,还能掌握一门专业,甚至成为专家。一些优秀的学生,我们会邀请他们留校反哺我们的教学,也是我们师资队伍的有效补充”。

“在课程改革上,我们也下了不少功夫,考察了国内外相关院校对区域国别人才的培养模式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不仅让我们的老师能够参与国际化的过程,也让我们的学生有机会走出去,参与一些重大的学术活动。”

同时,在校级层面,学校搭建了多语种新闻、多语种金融、多语种法律等多个“多语种+”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以实验班的形式面向全校从各语言专业尤其非通用语种专业中招收学生,实施专业新闻、法律、金融等知识与能力的培训。“如此一来,我们人才培养的水平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水平提高了,我们的社会服务水平也就提高了。”程彤教授表示。

另外,为了培养一批国际视野开阔、人文素养高、国际理解能力强的储备人才,受上海市教委委托,上外还制定了《关于实施上海市中小学非通用语种学习计划的报告》,截至2019年,上外已在本市浦东、徐汇、静安等7个区16所中小学开设包括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等9种非通用语种19个教学班。今年,上外附小还首次开设“一带一路小语种班”,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欢迎。

据悉,目前由上外泰语教师参与编著的《中学基础泰语教程》已经出版,适合青少年学习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希腊语、土耳其语和瑞典语的教材也在编写过程中,预计年底出版。

小语种+一带一路=?

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同时也意味着学习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然而读万卷书有时不如行万里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切身感受“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风貌,2017年起,学校连续开展“一带一路”青年观察团项目,上外学子一路向西且行且思,勇当新时代青年的“丝路担当”。

2017年,带着“中哈人文交流”的研究课题,首届“一带一路”青年观察团的10名学生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跨国田野调查,10名成员被划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负责“外交”、“经济”、“文化”三大主题,且各自都有分工,青年学子们在不同的文化视角中重新体会自己所处的文化和肩负的使命。

考察团行程结束时,课题组一共发布了10篇中哈俄三语推送报道。首届观察团成员吴瑞星表示,接触多国文化时,反而更加明确了自己对于祖国的责任和使命。“青年考察让‘一带一路’在我心中具象化了,我感受到了这项倡议对中国以及沿线国家的重要性,这个全球化的世界正需要拥有全球视野的青年人接下中国发展的接力棒。”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青年观察团项目的开展,上外同名杂志《“一带一路”青年观察》创刊,为更多青年人了解与交流“一带一路”提供了新的平台。

除了带着学生走出去,上外也千方百计将专家请进来。

今年10月,第十届亚非研究国际联盟年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作为进入联盟学校中唯一的中国高校,上外有机会利用联盟成员学校的学科优势和丰富资源,促进亚非研究的蓬勃发展;11月,中国和中东欧多边关系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外举办,来自中东欧4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学术信息,增进“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也扩大了上外的朋友圈。

“以前,我们接触一带一路对象国,比如伊朗,往往是通过一些英国人、美国人写的英语材料,但近些年来我们努力搭建了国际化的交流平台,完善了学科设置,力争在上外建一个学术枢纽,对于未来我们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不久前,国内首家语料库研究院在上外揭牌,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教授介绍,上外语料库研究院团队将建设“一带一路”多语平行语料库、国别与区域研究多语语料库、语料库建设平台等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基于语料库的跨学科研究,培养语言数据开发与应用等领域的高端人才。

据悉,未来的小语种人才培养上,上外还将尽可能地增设新的语种,甚至从官方语言扩展到一些重要的地方语言,“服务一带一路,上外能做的还有很多”。

小语种+一带一路,未来大有可为。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