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戒毒工作,精细化管理的上海经验
第59版:新毒新戒 2019-12-09

戒毒工作,精细化管理的上海经验

刘朝晖

上图:从医学角度来讲,吸毒者也是病人,需要对症处理。

左图:青少年观众在上海科普禁毒教育馆体验VR眼镜带来的虚拟吸食毒品后的恶果。

新的形势,也给戒毒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对戒毒管理和医疗模式进行探索创新。

记者|刘朝晖

合成类新型毒品在我国加速蔓延,滥用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出现,以各种伪装危害着人们。这种新的形势,也给戒毒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对戒毒管理和医疗模式进行探索创新。

医疗和心理康复均有新法

“比较安全、不会造成危害、不会上瘾,是一种潮流……”很多吸食新型毒品,尤其是吸食了“新精神活性物质”的青少年,都是在这种认识下坠入了毒海深渊。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如果这些新型毒品真的像有些人说的是吸食不会成瘾,想戒就能戒,如何能成为毒品界的“后起之秀”呢?

事实上,新精神活性物质拥有与传统毒品相似或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等效果。近年来欧美国家已报告发生过上百起因吸食新精神活性物质致死的案例。

上海市戒毒康复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俭琛认为,新精神活性物质实质上还是与冰毒一样,属于化学合成毒品。毒品制造者一旦发现某品种被列入管制,就会在短时间内对管制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研制出新的非列管新精神活性物质。他还指出,很多时候,毒品与药品仅仅是一墙之隔,一旦具备相应化学原料的合法药品被滥用,就会摇身一变成为毒品,性质也就发生了改变。

张俭琛告诉《新民周刊》记者,目前戒毒场所对于合成新型毒品的吸毒者的戒毒治疗,正在探索非药物戒毒治疗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在这方面,上海正走在全国前列。

从医学角度来讲,吸毒者也是病人,需要对症处理。张俭琛说,由于新型毒品吸食者主要表现为精神疾病,因此需要适当用一些相应药品,还要从心理上进行干预和辅导。同时,非药物的认知行为疗法,正在被迅速推广,这种疗法包括了脑波认知干预、虚拟现实戒毒矫正、重复经颅磁治疗、智能心理矫治、运动抑瘾训练等,穿插了对认知功能损伤的评估和认知功能矫正训练等功能手段,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据介绍,这套认知行为疗法全部采用计算机化操作,大部分可通过游戏方式呈现。脑波认知干预技术是最具代表性的,这种技术以脑功能康复为目的,依托神经调控技术,能针对因吸毒导致的脑功能损伤开展精准治疗。

在上海一些戒毒所的脑波认知训练室,戒毒人员坐在电脑前,头戴一个脑波仪,通过数字类、图片判断、打地鼠等游戏进行认知训练,而脑电波监测设备则与电脑旁边的脑波灯相连接。如果戒毒人员注意力集中,脑波灯将变成蓝色,如果注意力分散,脑波灯将变成红色。

新型毒品对吸毒者的认知功能有所影响,吸毒人员对时间和空间的判断比一般人的判断误差更大,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且往往会发生偏向,记忆力也有衰退。而这种脑波认知干预技术,通过计算机化的认知康复游戏训练和同步监测大脑活动,进行注意力、空间认知、决策判断、信息加工、情绪调控和记忆能力六大训练,通过灯光、综合数据判断,提示认知康复效果。同时,脑波认知干预系统通过认知功能的评估,建立苯丙胺类合成毒品成瘾者认知功能常模,并提出判断标准和参考值范围,这将有助于研判戒毒人员的成瘾程度和康复进展,为有针对性地提出干预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戒治提供效果评价和科学依据。

经颅磁重复刺激疗法,原来多用于对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治疗,这个辅助疗法的治疗效果也比较理想。此外,通过跑步等一些运动辅助治疗,增强戒毒者的身体免疫力。张俭琛介绍,一些中医非药物治疗的手段也被探索应用于戒毒,比如简单易学的穴位操和穴位按摩。

用健康管理理念指导戒毒

“对于新型毒品的戒毒,我们主要还是采用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干预为辅。现在的戒毒方式更注重运用科学的手段,更注重戒毒的规律。”张俭琛说。

据介绍,目前,上海司法行政机关所属的戒毒所围绕戒毒的需要和周期,建立了“四区五中心”。“四区”是指生理脱毒区、教育适应区、康复训练区和回归指导区;“五中心”包括戒毒医疗中心、教育矫治中心、心理治疗中心、康复中心和回归指导中心。“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做。”张俭琛说。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要加强全国戒毒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早发现、早治疗成瘾者。加强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与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的衔接。建立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业扶持、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最大限度减少毒品社会危害。在《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中也有同样的内容。张俭琛认为,在纲要的指导下,戒毒工作的理念需要转变,更多地引入健康管理的理念。

张俭琛表示,要从更科学角度戒毒,从膳食配置、治疗手段、心理康复、后期辅导等各个方面,都需要用健康管理的理念来指导。戒毒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戒毒场所脱毒,到社区、家庭的跟进,社会的接纳和后续照管等等,都需要参与其中。

在社区戒毒方面,上海也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两百多个街道乡镇,都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社区戒毒康复指导室,专业的医生、民警、志愿者和禁毒社会工作者都参与进来,对戒毒者日常的监管和救助都起到了巨大作用。一些社区的三年复吸率甚至不到百分之十。

自2003年起,上海市就组建了国内首个社会专业工作组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会专业力量对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和帮扶。据上海市禁毒办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上海市共有禁毒社工1026名,在16个区、221个街镇均设立社工点,按照1:30比例配备,平均市区一个街道5至13名社工,郊区一个乡镇2至6名社工。

比如花木街道禁毒社工通过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同时创新建立了“多部门系统干预戒毒康复模式”,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开展分类评估,找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的主要问题,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提供生理、心理等全方位治疗,并提供法律咨询、就业援助、帮困救助等服务,帮助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解决生活困难、临时补助、低保、就业推荐等实际问题,提升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服务对象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重新融入社会。

目前,上海市经过数十次的反复调研、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以及一年多的试点,形成了以52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相关标准文本为核心,以区级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指导中心、街镇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指导室为平台、初步覆盖全市16个区114个街镇,各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具有新时代特点、上海特色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综合标准化工作体系。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综合标准体系由服务基础标准、服务提供标准、服务保障标准等三部分组成,横向覆盖街镇、公安、司法、卫健、民政、人社等部门和领域,纵向串联起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中所涉及的送交接回、吸毒检测、居住地管理、就业安置和帮扶救助,以及禁毒社工、志愿者的指导管理等全部环节和流程。

“上海正在推进精细化管理,戒毒工作同样也要体现出精细化的管理。”张俭琛说。

家庭自主戒毒需加强

除心理障碍外,相当一部分吸食新型毒品者可能存在有社会功能方面的损害,这主要来源于吸食毒品后出现的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意志减退、行为迟钝等精神障碍,具有社交障碍,治疗这种社交障碍也是吸食毒品成瘾者戒断康复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今社会公众仍将戒毒人员仅当成违法人员而没有视作特殊病人,不少家人迫于舆论压力也主动与之划清界限,家属冷落谴责、不管不问的态度极易使他们丧失戒毒康复的信心,进而将其再次推向毒友,走上复吸之路。在这个环节上,家庭会更加肩负重任,值得吸毒者的家庭成员的重视。

从事社区戒毒研究多年的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张昱教授告诉记者,在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体系中,家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但目前家庭在毒品预防宣传教育、戒毒康复中的作用发挥并不充分。

“目前戒毒康复的工作体系,已经覆盖到社区层面,但是社工进入社区后,在戒毒者的家庭里面怎样开展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家庭对于毒品的认识,对于戒毒者的态度,都会影响到戒毒的成败。尽管在禁毒法颁布后,很多地方探索了毒品预防宣传教育、戒毒康复‘家庭联盟’,但更多处于‘项目’形式,还没上升到家庭自主戒毒制度建设层面。”张昱说,进一步提升戒毒康复的成效,需要在制度上对家庭在戒毒康复中的地位、功能和角色予以明确,并构建相应的保障制度。

有专家称,在整个社区戒毒康复体系中,家庭自主戒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只有亲属才能真正从情感、时间、精力层面为吸毒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戒毒康复和医治看护,今后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引导和指导更多吸毒者家属主动跟进,进一步拓展职能范畴和应用效能,力求推陈出新、提质提效。不管是吸毒者的亲人也好,还是社会大众方方面面,为戒毒者创造一个友好和相对宽松的环境接受治疗和康复,加强对成瘾者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其能够再次过上正常的生活,需要一起努力。

毒海无涯,回头是岸,早日戒毒,拥抱希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