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8日 星期五
教育回归,让国家意识深入澳门人心
第21版:五星辉映 盛世莲红 2019-12-23

教育回归,让国家意识深入澳门人心

姜浩峰

吴在权与其“盛世芳华书法展”,他正教小朋友们学习传统文化。

今年10岁的喻彦茜出生在澳门,家住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附近。她和哥哥都在这所学校上学,哥哥上初一,她读五年级。年纪小,对历史却并不陌生。《品德与公民》教材中有丰富的关于国情、国旗、国歌的内容,喻彦茜在这里学到很多关于祖国的知识,培养了对祖国和澳门的情感。

记者 一 姜浩峰

澳门回归后,在基本法的保障下,澳门各类学校继续享有办学自主性、教学自由和学术自由。特区政府在此基础上,积极培养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操和国家意识。

阎红老师今年68岁了。她四十多年的从教生涯分为前后两半程,后半程从1996年开始。当时,澳门濠江中学校长杜岚给她发来聘书,邀请她到澳门当老师。阎红欣然前往。令她没有想到的是,3年以后,在澳门回归之际,她成了澳门各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大型文体汇演的女主持人。

“不容易啊,400多年了,终于回家了。”这是1999年12月20日阎红和澳门同胞发自内心的声音。

如今的阎红,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可她仍站在讲台上,用普通话教学,向澳门青少年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文学名作。

澳门立法会前议员、澳门福建学校执行会董吴在权先生认为——澳门在1999年发表《德育及公民教育指引》后,推出一系列国民教育措施。教青局开设德育中心及“爱祖国爱澳门”网页,为学校推行国民教育提供意见。如此等等,让澳门青少年的爱国心得到滋养。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吴在权说:“澳门回归后,在基本法的保障下,澳门各类学校继续享有办学自主性、教学自由和学术自由。特区政府在此基础上,积极培养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操和国家意识。”两者结合得好,在教育界的引领下,澳门回归20年来,真正做到了游子入母怀。

回归,要让教育率先回归

“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澳门的未来。希望同学们不辜负杜岚老校长的期望,传承好爱国爱澳优良传统,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健康成长,长大后为建设澳门、振兴中华多作贡献。”2019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的小朋友们,收到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回信。习近平在回信中,给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小朋友寄给他的彩笔画点赞,更提到自己经常想起《七子之歌》,歌中表达的游子对回到母亲怀抱的渴望十分感人。

从孩子们寄信寄画给习近平,到习近平回复,并对孩子们亲切勉励,尺牍传情,让澳门与祖国内地的心灵更为契合了。

濠江中学创办于1932年。出生于陕北米脂县的杜岚女士,于1936年24岁时来到澳门,此后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杜岚校长就带领学校师生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澳门回归祖国当天,已经87岁高龄的杜岚,放下拐杖亲自升起国旗,把对国家的爱传递给澳门濠江中学的孩子们。

尽管杜岚女士2013年以101岁高龄去世,可她的爱国爱澳精神,得到了延续与发展。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濠江中学后任校长尤端阳继承了杜岚的教育理念,坚持每逢周一都举行升旗仪式,让爱国情怀融入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在习近平给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的孩子们回信后,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濠江中学副校长的陈虹女士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说:“作为澳门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刻地认识到做好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平时我们通过国情教育、举办升国旗仪式等方式,让孩子们知道今天良好的学习条件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也让他们更加相信,祖国就是澳门的坚强依靠。”

陈虹说:“回归前,澳门对教育,特别是对华人教育不是很关心。当年澳门的基础教育,90%以上是私立学校,这些学校完全自力更生,经费要靠学校自己筹措,主要来源是学生缴纳的学费。由于经费困难,老师待遇不高,办学条件也不好。”

回归之后,澳门特区政府十分重视教育。澳门中华教育会呼吁基础教育实行公益性。此后,特区政府开始慢慢实行免费教育,从小学开始,然后到初中。2007年,澳门中华教育会以及教育界人士发起讨论:免费教育能否下延或者上升?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既下延又上升,于是,澳门从3岁到18岁,教育实现全免费。“只要私立学校愿意加入,学生学费杂费可以全免,这便保障了所有孩子不会因为贫困上不起学。”陈虹说。

吴在权告诉记者,以他个人的经历来看,澳门回归前后,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主要在国家意识教育方面。“回归前,在澳葡政府的管治下,澳门中小学教育大多刻意回避有关公民教育的内容。此外,澳葡政府对澳门人的教育采取放任、不介入甚至不重视的态度,教育部门没有在教育界起带头作用。”吴在权说,“学校虽然自主发展,但难免各自为政,各校的发展程度参差、水平不一。随着中葡政府签署澳门问题联合声明,澳门进入回归过渡时期,澳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开始共同重视有关公民教育、青少年的国家意识教育。尤其澳门的各个社团——在爱国社团的引导下,澳门居民,包括青少年的国家意识逐步发展。”

吴在权本人是澳门福建同乡会副会长,与香港福建中学等四校校监黄周娟娟女士多有交流。黄周娟娟告诉记者,她感觉澳门教育界比较团结,在爱国爱澳教育方面,做得比香港教育界的爱国爱港教育要好。譬如香港“修例风波”后,她任校监的学校于9月2日开学日正常升国旗。黄周娟娟还专门到各个学校去讲话。看到有零星学生戴着口罩表达所谓诉求,她说:“你们戴着口罩,说明你们不想把自己的病传染给别人。希望你们的病尽快好起来,除去口罩,露出你们青春可爱的面庞!”然而,香港不少中学甚至小学竟然在“修例风波”过程中,害怕升国旗给学校惹事,而取消了此等活动。

而就在“修例风波”闹哄哄之际,内地网上热传起一个帖子——《澳门妹子解说“澳门教材”》。发帖者澳门妹子律子称,自己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一直在澳门读书,考上大学才来到了福建。她还介绍,在澳门,除去一些教会学校、国际学校等,大部分普通学校都会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的教材。“这些教材,譬如地理、中国近代现代史、品德与公民、中国外交知识等课程,让澳门的年轻人从小知道——我是中国人。我从小对自己是中国人的认同感就很高,基本上和内地普通的年轻人没有差别。这一点,我想,是要归功于人教版教材的。”律子告诉《新民周刊》记者。由此可见,澳门回归,实现了教育的率先回归。按照吴在权的话说,是“强化宪法和基本法宣传教育,使得爱国爱澳精神持续传承,‘一国两制’事业后继有人”。

在祖国大家庭中

澳门,位处珠三角西岸,与广东省珠海市拱北相接。自1553年葡萄牙人获得居住权后,澳门开始了中西方文明的一种交融历程。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正式通过外交文书的手续占领澳门。经过100多年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澳门成为一个风貌独特的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2005年7月15日,澳门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比起香港来,澳门地方小,人口少。如何保有本土文化?

吴在权告诉记者:“文化,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若单纯讲文化,会很抽象。对澳门本土文化的理解,应反映到具体事物上。我认为,经过历史发展与沉淀,澳门本土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是中西文化汇聚,尤其是中葡文化交融的特色。虽然,葡萄牙后裔占澳门人口比例约5%,但葡国文化占据澳门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简单如澳门的世界文化遗产,不少都是教堂,这便是一个文化符号或者说缩影。此外,澳门本土文化还反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舞醉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更列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同样彰显澳门文化底蕴。再如,澳门的妈阁信仰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尽管如此,吴在权认为,对青少年的教育,其实无须刻意凸显或强调本土文化教育。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优化完善,夯实教育成果,坚持“爱国爱澳”的原则核心,推动青少年的全人教育,尤其爱国教育、品德教育。以多元、创新机制,推动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国情、区情,了解国家和澳门的历史、文化等。由此,澳门本土文化也就能够得以传承。

如果没有比较,实则也就无法凸显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澳门在1999年发表《德育及公民教育指引》后推出一系列国民教育措施。教青局开设德育中心及“爱祖国爱澳门”网页,为学校推行国民教育提供意见。自2008年开始,教青局全费资助学生,参加黄埔军校训练营,通过了解人民解放军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爱国心。政府又为学校及社会团体提供大额资助,组织内地交流团、庆祝国庆及澳门回归、纪念五四运动等。2016年初,澳门特区政府推出“千人计划”——每年遴选1000人赴内地交流学习。2017年4月,澳门基金会主办的“千人汇”平台正式推出,旨在将参与澳门“千人计划”的青年汇聚起来,让不同团体的青年彼此交流、互补长短。

吴在权的“普天共庆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盛世芳华书法展”于12月1日在澳门教科文中心开幕。整个展览不仅展出了吴在权个人的书法作品,还邀请到海峡两岸暨港澳的老、中、青、少年等共同参与创作。在澳门福建学校就读五年级的李浩绅小朋友说:“展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反映在台风‘天鸽’到达澳门后,解放军穿梭澳门街道。他们戴着手套,拿着铁铲默默救灾的事。我会谨记吴校董的话:‘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吴在权则向记者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推进,青少年北望神州、融入大湾区的热情不断高涨,例如报读内地高校的澳门青少年再创新高,往内地创业就业的青年持续增长,更加上各类粤港澳创新创业基地面向粤港澳三地青年,以及各种平台、交流机制大门常开,相信将会使得澳门与内地青少年交流的频率、效益不断加强。

不少澳门朋友简体字掌握得不错。律子对这一现象如此看:“我个人因为从小到大接触到的人教版的教科书,都有简体字版本的,所以对繁简切换没有意见。特别是到内地上学,根本不需要一个适应简体字的过程,上内地的网站也非常方便,不用担心不熟悉简体字。繁体的工整,简体的方便,各具优势。至于使用,可看个人习惯。没必要太强制性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澳门与上海的交流方面,吴在权透露,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上海市政协、澳区全国政协委员、澳门中联办、澳门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澳门青年人才上海学习实践计划”于2019年已踏入第八期,该计划每年举办一期,选派约30名青年往上海行政学院学习基础理论,后分组到当地单位实习。“这样,既加强了与上海的交流,亦促进青年磨练成才发展。”吴在权说,“同时,不少社团组织亦会举办相关交流团前往上海考察交流,涉及的领域包括科技、交通、人文等等。更别说每逢在上海举办的盛事,包括世博会等等,都会吸引不少澳门交流团前往交流,加强澳门人,特别是青少年对上海、对内地的了解,从而强化澳门人的国家意识,提高爱国热情。”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