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5日 星期六
安徽心得:“科技是第一免疫力”
第35版:防疫复工两手抓 2020-03-02

安徽心得:“科技是第一免疫力”

王煜

2月22日,科大智能的技术人员在合肥地铁安装调试测温仪。这些仪器是他们率先复工的成果。

2月18日,在位于肥东县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内的优耐德引发剂合肥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巡检电解槽。

2月18日,在位于肥东县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内的合肥利发茵化工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内忙碌。

2月23日,合肥轨道交通4号线5标东二环路站工人们在施工。

政府把对企业的复工服务做到如保姆般事事关心,真正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帮他们抢占市场先机。

记者|王 煜

安徽除了是劳务输出大省之外,在抗疫防控与复工复产两手抓的工作中,也有其特色:在“科学城”合肥,汇集于此的大量高端科研机构和企业,以自身的复工直接促进整体产业的复苏;在芜湖的繁昌县,政府把对企业的复工服务做到如保姆般事事关心,真正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帮他们抢占市场先机。

“高新智能”带头复工

安徽省省会合肥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拥有大量尖端科研院所和高新科技企业。这些高新企业的复工,对产业的整体复工具有关键的推动作用。

还在年初八的2月1日,饶瑞深就开始线上复工了,他的身份是科大智能特种机器人的售前经理。

2019年年底,他们为南京地铁供应了用于工业领域的红外测温仪。这些测温仪是用于检测地铁设备中是否有过热的区域,这样的区域很可能是故障的象征,如果温度持续升高,可能造成设备的烧焦或者被击穿。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南京地铁方面提出,这些仪器可以用来给设备测温,是否也可用于地铁站的人体测温?接到这样的需求,饶瑞深和团队伙伴开始了研发。

他介绍说,从测量设备温度到给人体测温,仪器的硬件性能是没有问题的,主要在于软件层面的改造。原来检测设备温度,通常是在50度以上仪器才需要提示;而现在人体的体温是更低的范围,灵敏度的要求也不一样。并且,测设备时一般一次是一个点位,换到地铁站的场景时需要能一次把测温范围内所有人的情况都标记出来。

平时,这样的软件开发工作都是团队伙伴在办公室里开展的,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大家第一次开展线上协同办公。他坦言最开始并不习惯,软件团队总共有20多人,感觉交流的时效性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是,慢慢地大家把平时的“结果导向”“时间节点控制”的工作方式也运用到线上,工作就逐渐进入正轨。

“例如每天无论正常的工作时间还是加班,每个人都会尽量安排在与他人相同的时间段,这样有问题需要沟通时,双方都在工作状态,可以及时回应。”饶瑞深说,线上开会时,主持人事先把流程制定清晰,这样只要严格遵守程序来,效率也不会比线下开会差。

软件团队线上复工了一周后,接着是硬件测试团队线下复工,在实验室里组装、测试。2月14日左右,这一批测温仪已经在技术上达到可以用于人体测温的状态。

2月21日、22日,测温仪在合肥地铁的四牌楼、三里庵、合肥大剧院、合肥政务中心这几个平时人流比较大的站点安装。他说,目前全国很多地区已经逐步复工复产,随着人员陆续返工,火车站、地铁站、社区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对“无接触”测温有着迫切需求,他们开发的测温仪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接下来,这些测温仪将在南京地铁和上海地铁安装。

他们团队的复工不只干了这一件事。他们还想到,接下来更多的单位要复工,对员工的体温检测工作量很大,除了固定位置的测温仪之外,也可以有更多的方式来实现。科大智能本身就拥有红外测温和机器人这两项技术,而且之前也已经开发出能在变电站自行移动检测设备温度和其他状态的机器人,这也可以开展改造。

测温机器人的改造工作基本与测温仪同步,很快将在科大智能的合肥园区试用。饶瑞深说,机器人在红外测温之外,还有可见光的识别系统,并且有行动能力,如果加上智能卡识别或者人脸识别系统,就能在一些关卡替代人来开展检疫防控工作。“现在全国各地的小区、楼宇门口的防控执勤工作人员都很辛苦,如果我们的机器人能减轻他们的工作量、让他们不用再在寒风中站那么久,那就太好了。”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科大智能的合肥产业园区共有员工662人,从2月11日开始成规模复工,主要采取错峰园区办公与远程办公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复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有计划进行,目前的复工比例约50%。

饶瑞深目前已经跟一些同事一起,回到了办公室工作。现在公司制定了《防控手册》,园区采取封闭式管理控制外来人员进出;他每天要健康打卡、接受测温,园区内定时有消毒,食堂是外带式就餐,与还未返岗的同事采用线上会议的形式交流。

从事科研开发工作,他和同事可以尽早在线上复工,而他们的复工又能直接服务于他人的复工。他感慨道:“以前我们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历这次疫情,我们也可以说:科技是第一免疫力。”

在科大智能所处的合肥高新区之外,合肥的先进产业另一集聚区是合肥经开区。该区被誉为“安徽工业第一区”,是全国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合肥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桑林兵在2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经开区的责任是在做好防疫防控的同时,积极稳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夺取“双胜利”。全区有5.4万多市场主体和25万产业工人,经开区对他们的复产复工问题始终抓住一个“早”字,早谋划、早布局、早落实。

2月2日,合肥经开区就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企业复工复产各项工作,分类精准施治。针对569家规模以上企业,经开区主要领导挂帅,实行管委会领导包保、部门负责、56个小组下企业,跟踪指导企业落实防控措施;针对450家规模以下企业,属地社区负责,社区主要负责人包保,落实管控措施;其余企业由区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严格管理。

截至2月19日,全区已累计复工企业966家、90453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到88.4%,人员到岗率约56%,产能恢复达到了60%。繁昌样本:复工的“保姆式”服务

2020年2月21日,安徽芜湖下属的繁昌县。繁昌县人社局的服务专员走进繁昌经济开发区芜湖德赛康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企业负责人唐征宇迎了上来说:“真的要非常感谢你们,你们的求职平台解决了我们企业的一大难题。”

德赛康谷是繁昌县的小微企业,2019年初成立,今年春节前企业有22名员工。2月10日企业虽然获得批准复工,但因部分员工是外省人,人员不能及时返岗,给了企业很大的打击。在负责人唐征宇发愁之时,繁昌人社服务专员与她取得联系,告知她登录县公共就业人才中心网络求职平台,查询求职者信息。很快,她顺利地在这个系统里招到了财务、车间工人等10个员工,对企业的复工复产起到了关键作用。

安徽爱瑞特新能源专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该县本土企业,公司建厂以来员工一直相对稳定,受疫情影响,公司复工的同时,也存在少量缺工现象。在县人社服务专员的帮助下,该公司自2月11日复工以来,仅仅几天就采取网络面试的方法组织14人面试,其中已上岗1人,即将上岗5人。

根据繁昌县政府关于加强疫情期间企业复工复产工作要求,该县人社局转变工作重心,从下沉到城区社区参与疫情防控的人员中抽回14名工作人员,成立人社服务专班,对全县重点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他们在线上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在线下发放企业招聘简章,扩大企业用工需求的宣传面。服务专员“点对点”服务,全程对企业开展用工帮扶指导、政策宣讲兑现,全力保障企业复工复产。

该县实行人社服务专员举措以来,7个工作组全面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建立24小时用工服务机制,利用微信小程序开发求职人员登记系统,帮助返乡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登记求职人员500余人。全面停止线下招聘,利用线上平台开展网上专场招聘,发布企业用工岗位4000余个,帮助企业解决用工1000余人。

“欢迎回来,一起拥抱春暖花开!”2月24日,刚下高速路口进入繁昌,来自山东的郭亚东就看到了醒目温馨的接站牌和接他们返程的专车。与郭亚东一同返岗的有5人,都是安徽联嘉祥特种电缆有限公司的员工。

“总算接回来了。他们都是我们公司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再不回来就要影响公司运转了。” 安徽联嘉祥特种电缆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由于各地交通管控等原因,不少企业遇到外地员工返岗难的问题。对此,繁昌经开区主动与企业对接,安排专人每天收集企业员工返岗信息,梳理企业接返需求,提前定向对接、出具复工证明,为企业外地员工返岗开设“绿色通道”。

繁昌县对企业外地员工,在落实防控要求、防范疫情风险的前提下,安排复工专车予以接返。目前,该县已陆续包车前往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接回40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返岗上岗。

此外,繁昌县还出台了鼓励稳岗就业专项政策,安排3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对在疫情防控期间新增就业岗位的中小微企业,以及因疫情防控未能及时返岗、且疫情结束后回来的外地员工,按照每人500元给予企业稳岗补贴。对疫情期间大型超市、农贸市场以及有序复工的规上工业企业,给予5万元财政资金奖补。企业获得了金融支持、降低成本、稳岗就业、对外贸易、促进投资等5个方面的9条“干货”政策支持。

在这样的举措下,截至2月19日24时,繁昌全县无一例新冠肺炎疑似和确诊病例,224家规上工业企业陆续复工,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87.2%。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