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上海用“主动防守”对抗疫情
第45版:防疫复工两手抓 2020-03-02

上海用“主动防守”对抗疫情

黄祺

申城各大公共场所的的各项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举措正在全面升 级。摄影/杨建正

2020年2日13日,普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了多个新冠疑似患者检测样本。 摄影/陈梦泽

同仁医院发热门诊内的化验室内泌尿外科支援护士王天朔正在给一位患者做病毒抗原快速检测。摄影/徐程

2月23日,上海22名患者出院。摄影/徐程

上海公卫中心负压病房向媒体开放。 摄影/孙中钦

通常而言,“防守”意味着被动,但上海却用一套“主动防守”的策略,积极控制着这场疫情。

记者|黄 祺

截至2月25日,上海总共已有268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治愈出院率近8成。

25日出院的患者中有1名原为危重症患者,2月23日的出院患者中有3名重症转轻症患者。而在前一天,已有4例重症患者顺利出院。

从1月16日出现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开始,上海正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时间已经6周。在没有封闭进出城通道、未停运市内公共交通、商场超市开放的前提下,迄今为止上海确诊患者总人数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名居于中位,患者治愈出院率较高,没有出现疫情暴发的迹象。

疫情的遏制,并不是医疗机构一家的事情,上海联防联控的总体策略,在高效控制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防”而言,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付晨认为,上海疫情的控制主要得益于以市区两级疾控中心为核心的专业防控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结合,形成了上海市良好的防控体系。

以“治”而言,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2月23日谈及上海新冠肺炎治愈率情况时说:“这个病目前没有‘神药’,唯一的‘神药’就是集中优势资源,让病人能够坚持下去。”

上海的新冠肺炎防控,靠的是集中优势资源主动应对。从医院准确诊断新冠肺炎病人、严防医院内感染;到严密的流行病学调查找出密切接触者、科学的社区防控;再到汇聚全市医疗专家坐镇新冠肺炎患者集中救治的医疗机构、随时为患者调整治疗方案——通常而言,“防守”意味着被动,但上海却用一套“主动防守”的策略,积极控制着这场疫情。

如何找出每一个病人

今日确诊病例数、治愈人数、死亡人数……这个春节假期,很多人每天起床看数据、睡前看数据,不刷一遍数据睡不着觉。

其实,可怕的不是患者人数增加,而是发现不了患者。找到每一个新冠肺炎病人,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新冠肺炎传染性极强,如果患者在社区生活,那么他们很可能成为疫情的“星星之火”,造成更多人的感染。

上海依靠联防联控机制,快速锁定疑似感染者,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这一套措施阻断了新冠肺炎的社区传染渠道,大大地抑制了疫情发展的速度。

上海一号病人是怎么被发现的?2月22日,上海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现场工作组宫宵欢,回顾了上海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流行病学调查的过程。

1月16日,上海市疾控中心接到长宁区疾控中心报告,辖区内一家综合性医院接诊了一位武汉来沪的病人,高度怀疑感染新冠病毒。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急传科的宫宵欢和肖文佳接到任务,立即出发到医院做流行病学现场调查。

在等待核酸检测结果的同时,两位专业的流调人员就开始了他们的调查工作。“这位患者和家属都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宫宵欢说,经过了解,女患者从武汉到上海的女儿女婿家过年,在武汉时就已经有身体不适,到上海以后乘坐私家车到医院就诊。

当时,处于本市疫情初期,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尚不充分,但上海的医疗机构已经非常警惕新冠患者的出现,第一例患者的及时上报,就是最好的例子。而负责协调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上海市疾控中心,也已经早早为可能出现的本市病例做好了充分准备。

上海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现场工作组副组长潘浩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介绍,从去年12月31日开始,疾控中心传染病相关部门,已经投入到应对疫情的准备中。

流行病学调查,在传染病的控制中至关重要,流调报告不仅要搞清楚患者从哪里感染,还要弄清他与哪些人接触,并由此找到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要让患者回忆起之前14天自己的行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流调人员要想尽各种办法。“这天是什么节日?跟谁吃过饭?出门买了什么东西?”流调人员必须耐心仔细,慢慢帮助患者回忆,拼凑出患者14天的行动轨迹。

经过调查,上海第一例患者到上海后没有去过其他地方,也没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经排查判定密切接触者只有女儿和女婿。凌晨2点,患者的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了,结果为弱阳性,这又给流调人员出了一道难题。潘浩主任说,当晚疾控中心专家连夜研究,最终决定再做一次核酸检测,再次采集不同部位的样本,检测结果为阳性,据此确认:患者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1月20日,经过国家复核,这位女士被确认为上海的一号新冠肺炎病人。

潘浩介绍,上海市疾控流调工作人员经历了艰苦的一个多月,特别是春节假期每日确诊患者较多的一段时间,流调人员已经分不清白天黑夜,随时有任务随时出动。迄今为止,上海已经完成2500多例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在本市330多例确诊病例中,有三分之一是由密切接触者确诊的。这大大减少了患者传染更多人的风险,流调工作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除了查清患者和密切接触者,避免社区传播,流调工作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价值:为疫情防控政策提供科学参考,让防控政策变得更加高效。

“流调中发现,有一些患者宁愿在家扛着,不去医院就诊,因此我们建议要加大社区筛查力度,找到社区中隐藏的患者。”潘浩告诉记者,重视社区筛查、重视家庭聚集性疫情、重视老年群体的筛查等策略,都参考了流调工作提供的建议。

另外,通过数据整理,上海家庭聚集性疫情占了八成,他们的流调发现为上海迅速将居家隔离方式转变为集中隔离提供了依据。

不惜代价避免医院内感染

患者在社区中可能成为传染源,如果患者出现在医院,相关防护措施不能到位,那么造成的损失将会更大。因为医院内很多病人本身就存在免疫缺陷,感染后非常危险;如果医护人员感染,则很可能造成更多患者的感染。

上海市目前有111家医院开设发热门诊,是新冠疫情的第一道防线。上海卫生行政部门一开始就极为重视发热门诊的院感防控,通过各类检查和督导保证安全。上海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迄今已经对上海收治新冠肺炎疑似、确诊病例的89家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留观病房(区)、隔离病房(区)、放射/CT室等多次开展感染风险评估,涉及发热门诊、留观病房(区)和隔离病房(区)的布局和流程,消毒措施落实情况及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有效性,并给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积极预防本市医疗机构发生新冠肺炎院内感染。截至2020年2月8日24时,共对89家医疗机构形成“医疗机构消毒与感染风险现场评估”工作报告406份。

为了保证医院内的安全,各家医院都升级了防控措施,有发热门诊的医院设立了针对疫情的特殊通道,有的医院甚至用独立的一栋楼作为发热病人病房。

地处浦东的仁济医院,平常发热门诊的就诊量在全市排名靠前,为确保满足疑似病例“单人单间”隔离的需求,医院早前紧急调用了一个日间病区用于接诊发热患者,此后又将单独的一栋小楼改造升级,用作隔离病房。“在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之间有专门通道,专人领路,阻断一切院内感染途径。” 仁济医院门急诊办主任张斌渊说。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杨帆告诉《新民周刊》,除了专门的措施,医院还必须压缩部分日常医疗活动,以尽量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这样的措施肯定会给一些患者带来不便,但可以为疫情防控集中资源、人力和争取时间,是以局部、短期的牺牲,换取全局和长远的利益。

中国疾控中心2月17日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已有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其中包括1716名确诊病例,导致5人死亡。感染的医务人员中80%以上在湖北省,疫情早期湖北不少医护人员因接诊患者而感染。截至发稿,公开报道感染新冠病毒死亡的医护人员,已经有10人。

院内感染,是传染病防控中的大忌。新冠肺炎疫情中,也已经出现了院内感染事件。

2月17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一位长期住院的老年病人和子女共三人被确诊。因为这一次感染事件,造成北大人民医院内老年科病区患者及医护等人员共22人进行集中医学观察;病人可能接触的肾透析患者142人进行集中医学观察。

熟悉17年前非典历史的人,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一定印象深刻,北大人民医院因9个病房感染SARS,最后于2003年4月23日启动全院隔离。北大人民医院共隔离1554人,包括工作人员942人、病人293人、陪住205人、家属宿舍楼109人,其他人员(没能在指定23日24时之前撤离的几个“号贩子”)5人。

早前的2月3日,北京复兴医院心内科监护病房发生聚集性疫情,截至2月19日18时,复兴医院累计报告核酸检测阳性病例36例,其中确诊病例34例,核酸阳性检测2例。

有了这些已经发生的院内感染事件,再反观为医院感染管理投入的资源,可以看到这种投入是值得的。

杨帆主任表示,2003年非典疫情也严峻,但相比而言这一次挑战更大。非典疫情中上海病例很少,这一次患者数量多几十倍,而且疾病更为隐蔽,人员流动更大、更迅速,威胁相应大了许多。 “外界看似风轻云淡,但实际我们的工作不仅繁忙,还常有惊心动魄。”

尽管近期全国除湖北外疫情发展有所缓解,但院内感染控制,依然处于高压状态,上海各家医疗机构的“非常状态”,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救治,集中最好资源

从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开始,上海市定点收治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下简称公卫中心),就迎来了一支医疗“天团”——来自华山医院、中山医院、瑞金医院、仁济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等沪上三甲医院各个学科专家组成的临床专家团队常驻这里,为患者提供治疗。

上海市公卫中心的医疗队伍可谓“顶配”,除了救治团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入驻隔离病房,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心理专科服务。他们的作用不容小觑,很多患者出院后表示,精神科医生提供的床边治疗,让他们在精神上最脆弱的时候得到了鼓励。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成于2003年,与北京临时医院“小汤山医院”不同的是,公卫中心是一座专门收治传染性疾病的永久性医院,上海市为此投入了大量资源。公卫中心院内有500亩地,院外有500亩防护林,是上海市占地面积最大的医院,这里有全套的医院设备,并且有精良的科研设施。

谈及上海救治新冠肺炎病人的经验,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专家组专家、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在2月22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月21日4例重症患者治愈出院,可以用“振奋人心”来形容。

“个体的方案、严密的随访是重症患者治疗成功的主要元素。这4例患者也是遵循专家组的治疗共识,最终获得较好疗效。”

他向媒体介绍的经验包括:首先,抗病毒药物应对新冠肺炎,虽然迄今没有特效药,但羟基氯喹、阿比朵尔在临床应用中,确实对患者有效。其次,大剂量激素、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并不可取,不要操之过急去使用。4例重症患者中,没有1人应用过大剂量激素或大量广谱抗生素。临床上,激素应用确实可以短期改善发热症状,但并不治根本,激素应用停止后,患者情况还会反复,激素应用副作用反倒出现。因此,非典过程中应用大剂量激素治疗患者的情况,不会发生。再者,密切观察、正确氧疗对重症患者至关重要。除了普通的鼻导管吸氧、高流量吸氧外,4例患者中还有1人用了无创通气,效果非常不错。最后,整体免疫力的调整。4例患者均隔天注射一次胸腺法新,同时调整睡眠、饮食、精神状态,最终帮助患者激发内在免疫力。

从胡必杰介绍的经验可以看出,在没有特效药的前提下,用已有的药物和医疗技术,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精准治疗,是目前有效的、也是唯一的方法。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