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历史上的这一周 新中国掀起回国潮
第37版:中国共产党的100年 2021-12-06

新中国掀起回国潮

蒲琳

1949年,政务院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

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这些归国人才始终与党同行、为国奉献,将毕生心血熔铸在灼灼成果中,镌刻下最赤诚的报国印记。

撰稿|蒲 琳

前不久,一部热播剧《功勋》,因汇聚了那些最闪亮的名字,以及重现了最火热的历史而让无数人瞬间“破防”——

核物理学家于敏,为“两弹一星”固守戈壁荒滩,和时间赛跑,与死神擦肩;

核潜艇专家黄旭华,64岁下水进行深潜试验,不计个人安危,只求科研突破;

“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历尽失败不言弃,把“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用事实回击“骑着自行车上月球” 的嘲笑;

药学家屠呦呦,置生死于度外、穷尽各种可能,研制抗疟新药青蒿素;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田间扎根,誓为天下父老圆一个“禾下乘凉梦”……

除了这些功勋外,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后,还有一大批怀着科学救国抱负的海外留学生,冲破艰难险阻,回到祖国怀抱。他们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至今令人不能忘怀。

事实上,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领导人就已经注意同大批留学生、高级知识分子建立并保持广泛的联系,在密切交往中逐步加深理解和增进友谊。新中国成立前夕,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分管知识分子工作的周恩来开始积极争取中国在西方的留学生回国工作。

海外学人、学子,纷纷响应,掀起归国热潮。

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这些归国人才始终与党同行、为国奉献,将毕生心血熔铸在灼灼成果中,镌刻下最赤诚的报国印记。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靠谁来兴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

这封信写于1949年底,是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和其他51位留美学生发出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后刊登于1950年3月18日的《留美学生通讯》上。而在刊登前,朱光亚已经离开密歇根大学,登上了驶向新中国的轮船。

彼时,刚成立的新中国人口逾5.4亿,文盲率却高达80%,科技从业人员不足5万,专职研发人员只有600多人。正因为人才奇缺,当时的中国被认为“科技发展至少落后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年”!

但重视人才、渴求人才,向来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应当重视专门家”,称赞知识分子“是科学战线上的尖兵”;而此刻,没有足够的“专门家”,没有冲锋在创新创造前线的“尖兵”,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靠谁来兴?!

汇聚人才,时不我待!重整支离破碎的旧山河,指向的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人才上的。

于是,一场重振科教事业、夯实人才根基的新战役全面打

响!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全国各级科研机构逐步恢复、建立起来。12月6日,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分别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设立留学生回国招待所,全权负责接待回国的留学生。12月18日,周恩来通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诚恳邀请在海外的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就这样,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核物理学家赵忠尧、邓稼先,物理学家何泽慧、彭桓武等一大批科学家和学者,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裕条件,返回祖国参加建设。他们之中,甚至有人是在新中国的努力交涉下克服万难回来的。

到1956年,全国已有地方科研机构239个,研究人员4000余人。一年后,归国的海外学者已达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半数以上。这集中体现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爱国热忱。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

从《功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今天看来“平平无奇”的技术,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却是一片空白。彼时,国门之外,世界高新技术竞争激烈、快速发展;国门之内,科技事业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很多重要学科或基础薄弱,或从零起步。雪上加霜的是,西方对新中国进行经济技术封锁,战争威胁时刻存在;苏联又于几年后单方面撕毁中苏所有合作协定,撤回全部在华专家……

但经过一番拼搏,“不可能的奇迹”终究发生了!到1962年,中国人只用6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原计划12年完成的任务。次年,党中央制定《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马不停蹄开始新的进军。

而奇迹实现的背后,则是铁骨铮铮四个字:以命相搏!“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这样赞颂老一辈科学家们的无私无畏。

何以爱得如此炽烈,何以“搏” 得如此决绝?

1956年2月1日,毛泽东设宴招待全国政协委员,原被安排在宴会厅37桌的钱学森发现,自己的座签被调到了第1桌,紧挨毛泽东。坐定才知,是毛泽东看到名单后特意调换的。

钱三强、邓稼先、李四光……或许,很多人都是从类似的一件件小事中感受到党的爱才敬才之情。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视创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尊重人才价值、激发创新活力,向着建设科技强国与人才强国的目标坚定前行。

从“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到“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从“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到“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如今,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达2.2亿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7839.8万人,各类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48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

爱之深,盼之切。

在日前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新时代建设人才强国规划了振奋人心的战略目标。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时刻激励着人们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立新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