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上海抗疫“特种部队”经受实战检验
第69版:健康 2021-12-06

上海抗疫“特种部队”经受实战检验

王煜

上图:研究人员在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的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

左图: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动物实验区域。

右上图:病原样本库平台。

右下图:病原样本库平台监控室。

左图: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

上图:2021年10月,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主办“2021上海传染病论坛暨申江健康论坛”,探讨“新冠肺炎的研究进展”。

成立之初,传研院就定下五大核心任务:构建“全链式” 科研平台;建立一支国际一流、长期从事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的研究队伍;形成科研联合攻关新模式;建设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构建直通国内外开放的合作体系。如今,这五大任务,都在逐步推进落实。

记者|王 煜

响应疫情带来的现实需求、落实上海“公卫20条” 的部署,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简称“传研院”)自2020年11月在复旦大学揭牌成立以来的一年间,勤恳探索,边建边研,始终不忘肩负的特殊使命。

研究院为每一次上海科学精准防控提供关键建议;为疫苗接种策略、陆路口岸管理等国家疫情防控重大决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建议。

传研院院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表示:研究院正加速攻关传染病防控关键技术,为保障人民健康和城市公共卫生安全贡献上海力量。

助力决策,精准抗疫

传研院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复旦大学共同建设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整合上海市在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领域的优势单位,旨在为上海和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提供人才、技术支持以及政策建议。

在新冠疫情这一特殊的时期建立,传研院的一大重要使命就是为国家的疫情防控策略提供基于科学依据的建议。例如,传研院双聘PI(Principle Investigator,学术带头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罗力教授带领团队承接上海市政协《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重大调研课题,自2021年3月以来,走访了上海市卫健委、徐汇区政府、浦东新区政府、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单位,邀请政协委员、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资深专家等召开专题座谈会16次,300多人次参与座谈。此外,课题组认真研究了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经验,以及北京市、湖北省、武汉市等省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实例。

运用公共卫生与应急管理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方法,课题组得出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开展疫情防控基本实现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上下联动、反应灵敏”。在实施常态化防控后,上海应对历次疫情,做到了快速响应、精准防控,体现了“上海速度”和“上海精度”。同时,课题组提出了强化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解决建议。

实际上,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初期,罗力团队就为上海和全国疫情防控的决策贡献了智慧。例如,2020年2月,团队向中央提交专报,提出“疫情防控应该逐步进入常态化”;2020年4月,上海出台的“公卫20条” 政策中,也体现了团队的关键贡献。

“当前我们防止境外疫情输入获得了较好成果,限制入境人数、降低防控成本是很关键的一点。”罗力向《新民周刊》表示。数据显示:2019年从上海入境人次超过2000万,而2021年截至当前只有100万人次左右。他认为,当下防控策略的成效是明显的,效果大于成本;但这并非长久之计。他带领的团队正在抓紧研究,希望为国家提出“疫情防控新常态” 的策略,来解决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得将来我们的国门可以安全地打开。

疫苗的接种是抗击新冠肺炎的关键策略,在此领域,传研院双聘PI、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干预措施效果及疫苗接种策略研究”。团队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公共卫生政策,向上海市政府、国家卫健委、中国疾控中心等部门递交了13份政策报告,助力制定新冠肺炎的防控方案及疫苗接种策略。

2021年3月,团队提交了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研究报告;7月,团队提出“通过疫苗接种建立群体免疫以控制新冠病毒原型株和变异株在中国的流行”;8月,团队先后提交了“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引入中国导致流行的疾病负担估计” 和“新冠病毒Lambda变异株的流行趋势和主要特点” 研究报告。

在上海和全国防控新冠疫情的策略中,凝聚着大量传研院研究者团队的真知灼见,他们是默默守卫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幕后英雄。

抗击新冠需要全球合作,传研院研究者同样为世界贡献了抗疫智慧。传研院双聘PI、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伟炳教授带领团队在输入性风险预测、全球性疫情防控干预措施效果等研究领域取得系列成果。

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新冠病毒是否会像SARS病毒一样在夏天消失? 2020年春季,王伟炳团队从全球水平层面探究了8个国家202个地区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和紫外线与累计报告病例数和新冠病毒基本再生数的关系。研究成果最终报送上海市政府并建议:不能依靠天气回暖来抑制病毒的传播,建议继续执行适度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这项成果发表在《欧洲呼吸学杂志》上,成为向全球贡献的抗疫“中国智慧”。

搭建平台,服务一线

在为抗疫提供决策建议之外,传研院也直接为应对疫情的一线研制出了可运用的工具。

新冠疫情以来,人们对核酸检测变得熟悉。实际上,除了新冠病毒以外,很多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体都可以通过荧光PCR方法来检测。在同时检测多种呼吸道疾病的临床需求面前,当前市场上常见的检测试剂盒有不少缺陷:要么检测时间长,要么价格高,或者多重PCR只能检测少数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

针对这样的问题,传研院双聘PI、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与危重医学科主任宋元林与中山医院检验科郭玮主任团队联合,并与生产企业合作,研发出38联检测PCR试剂盒。该试剂盒可以在4小时内完成对既定38种呼吸道病原体的检测,涵盖临床常见的99.9%的真菌、结核、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灵敏度和特异性符合临床呼吸道感染科的应用需求。它不仅适用于临床检测,也可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这个研究项目之前已经开展了几年时间,纳入传研院的框架后,获得了快速的进展。”宋元林告诉《新民周刊》,以前各个学科的研究者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平时可能连见面都不容易;共同进入传研院这个平台后,不同领域的专家有了近距离沟通交流的机会,“1+1>2” 的合作更容易实现。

在传研院,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也有了紧密联结。他举例说:当前他的多个在研课题如建设重症肺炎标本库、耐药菌感染免疫分型研究等,就是和公卫学院、基础医学院等学院的教授团队合作开展。

罗力团队在新冠疫情初期的另一项成果也能很好地阐释传研院的平台功能: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口罩供应不足,生活在上海的很多人都有到居委会报备口罩需求,几天后再到指定药店按配额统一购买的经历。支撑这套体系运作的,就是罗力团队开发的“口罩应急调配信息系统”。该系统连接起居民、居委会、民政部门、商委、口罩生产企业、配送企业、药店,运行到2020年3月底,保证了总计1.38亿只口罩的有序流转。

在这个团队里,不仅有公共卫生与计算机信息团队的合作,还有临床医学、经济、新闻传播、国际关系等多个专业的人员。

共同研究不仅跨学科,还涵盖不同地域。王伟炳透露,依托传研院的平台,他带领的团队正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联动,打造基于长三角区域的呼吸道综合征监测系统;与全国各大医院共同探索传染病症候群队列研究,以尽早发现“苗子事件”,守护公众健康。

成立之初,传研院就定下五大核心任务:构建“全链式” 科研平台;建立一支国际一流、长期从事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的研究队伍;形成科研联合攻关新模式;建设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构建直通国内外开放的合作体系。如今,这五大任务,都在逐步推进落实。

配备“神器”,科学共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研院拥有先进的硬件基础设施,为前沿的科研提供保障。

传研院的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平台位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用于新发传染病传播与防控以及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领域的相关研究。BSL-2+实验室中,有不少设备的能力位于国际领先水平。实验室负责人蔡启良介绍:动物活体成像设备就是实验室拥有的“神器” 之一。以往,进行病原体的动物感染实验时,只能在感染了病原体的动物死亡后从其身体提取病理组织进行观测,观测的时间和空间维度都受到明显限制。有了动物活体成像设备后,观测可以变得三维立体化,而且可以涵盖感染的前、中、后全部时间段;如此一来,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精准性和研发对应药物的有效性都能得到显著提升。

第二代和第三代高通量测序平台的结合,为疑难疾病病原体发现和鉴定、精准多维度的疫苗全过程评价与免疫学分析等功能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使得传研院在面对重大新发传染病疫情时,具备快速响应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

这样的能力得到了实战的检验。2020年下半年上海黄浦区的一次疫情中,有一个密接者是出租车司机。传研院生物安全实验室在此之前对新冠病毒在木头、塑料、钢材等十几种固体材质表面的存活期开展过检测,得出的结论是:病毒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在这些地方的存活期为2-3天。根据这样的结论,上海对进入过该出租车的人员的排查时间范围就定在3天。为精准抗疫做出贡献,是传研院生物实验室众多“优秀战绩” 的代表。“我们的P3实验室是全国利用率最高、最有成效的P3实验室之一。” 蔡启良说。

针对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新发、重大传染病,包括新冠肺炎、季节性流感和禽流感、艾滋病、结核、手足口病、肺炎链球菌病等,传研院正在进行高质量、智能化的生物安全样本库建设。

样本库由传研院统一布局和管理,将来自各个渠道的生物标本,统一在生物样本库中保藏和管理。样本库具备自动化与智能化特征,从而实现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的样本管理与共享机制。

目前传研院在建设中的“基于传染病病例的队列生物样本库” 与“基于生命全周期的自然人群队列生物样本库”,均布局配备了-80℃全自动样本存取系统,可存储百万级的样本量;-196℃气相液氮深低温自动化存储系统以及备份系统可存储约十万级的样本量。

“样本库不仅保存样本本身,还同步保存和管理与样本有关的临床诊疗、伦理审批、知情同意等健康相关信息。” 蔡启良说。未来新的传染病出现时,样本库中的样本与信息,将为制定传染病精准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传研院运行一年以来,对上述硬件设施与配套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力投入,希望整合基础、临床及公共卫生的科研资源,建立有效合作共享机制,为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打造具备先进性、科学性和共享性的公共服务平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