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到澳门读大学的理由
第29版:封面报道 2022-12-26

到澳门读大学的理由

王仲昀

澳门大学搬迁到横琴岛的校区全景。

澳门大学学生辩论队分四个语种。

国际多元的办学吸引了不同国家地区的学生,为澳门大学校园带来多元文化色彩。

住宿式书院举办学生活动。

住宿式书院的生活点滴,充满了内地生与本地生之间的互助与友谊。

澳门高中学生升读大学率已经接近95%。

2021年,在澳门就业人口中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占40.2%,较10年前提高了13.5个百分点。

记者|王仲昀

距今400多年前,已经开埠近10年的澳门,一批传教士意外到来。1565年,方济各会的会士培莱斯等一行人来到广州,试图申请进入中国内地。遭到拒绝后,他们转头到澳门。当时的澳门,尚是一座只有5000余人的小岛。培莱斯在岛上获准修建了一所小教堂,后被称为“圣母小堂”。

后来知名的传教士利玛窦,到内地传教前,曾在此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

“圣母小堂”如今被视为澳门教育事业的开端。400多年后,澳门由当年的普通小渔村蜕变成长为今日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都步入高度现代化的国际都市,除了政治经济机遇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教育同样功不可没。

自澳门回归祖国以来,澳门特区政府积极优化澳门非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从制度、投入和规划等多方面落实“教育兴澳”、“人才建澳”的施政方向。同时,澳门特区政府秉持高教多元发展的方针,支持各院校办学自主、协调高等教育机构发展,培养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尤其是当前澳门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澳门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十年前的61.9%大幅上升到95%。在这里,不仅拥有以澳门大学为代表的公立高等院校,还有澳门城市大学等私立高等学府,10所高校公私并举,性质多元,各具特色,文理兼备。

2021年,在澳门就业人口中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占40.2%,较10年前提高了13.5个百分点。澳门高等教育发展为澳门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继往开来,打造教育人才高地的目标将继续引领澳门的发展。

从内地到澳门,体验东西交融

今年9月,来自广州的学生熊韵杰在珠海横琴东岸的海风中,迎来了她在澳门大学学习的第二年。

熊韵杰在澳门大学就读于教育学院中文教育专业。从小在广州长大的她,从中学时就对教育事业产生了兴趣,希望自己未来也能够投身于此。高中毕业后,熊韵杰希望能够走出去,到一个更多元的环境接受教育。

“高考前考虑的就是港澳地区,因为这里能体验到东西文化的交融,又离家比较近。高考成绩公布后,正好和澳门大学比较匹配,所以选择了这里。”熊韵杰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说道。

近年来澳门大学的科研水平与国际排名上升快、在大湾区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出国深造有加分,这些都成为熊韵杰这样的内地学子选择澳门大学的原因。而来到澳门大学后,全新的体验从走进校园那一刻就开始了。

“澳门大学除了北面有一个正门,四周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围栏,本身又靠海。”在熊韵杰看来,这种空间上的设置,与澳门大学不设太多条框、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的氛围,形成了一种积极的联系。

这一切,可以追溯到澳门大学搬迁到横琴办学的新篇章。澳门面积狭小,高校环境捉襟见肘,“有校无园”的情况存在已久。2013年,澳门大学搬迁横琴新建校区办学,约1.09平方公里的澳门大学新校区,与澳门氹仔岛一河相连,背倚葱绿秀美的横琴山。用熊韵杰的话说,“走在校园里,站在桥上望去,建筑楼层都不高,就像在度假村”。

澳门大学横琴校区依照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实施管辖,不但极大地拓展了澳门大学办学空间,而且令澳门高等教育发展格局随之发生重大改变,步入“有校有园”的新阶段。

校园气象新,只是第一步。澳门大学教与学优化中心主任王嘉祺教授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澳门大学的优点有四个“特”,分别是特区大学、特殊使命、特别地位和特色办学。其中,特色办学指的是“国际化办学”与独特的“书院制度”。

据王嘉祺教授介绍,澳门大学八成教研人员来自世界各地,主要授课语言是英语。国际多元的办学吸引了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学生,为校园带来多元文化色彩。近年来,澳门大学不断拓展跟海外大学的联系交流,加上不同的国际合作研究平台,学生有机会到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交换学习,视野得以开拓。

至于澳大独特的住宿式书院教育,“体现了澳大‘四位一体’全人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整合的学习平台”。王嘉祺教授说道。如今在澳门大学,共有10所住宿式书院,打破专业划分,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们一起生活。住宿式书院,不仅是学生宿舍,更是学习、实践、思想碰撞的乐园。

“相较于传统的学院划分,我感觉到澳大后跟书院的联结更紧密,平常的活动都以书院为单位组织,每学期结束时学校也会根据书院的表现而进行评分。”熊韵杰目前是所在的满珍纪念书院的一名助生,平时会组织一些学生活动。今年中秋节,她带领新同学夜游澳门。

王嘉祺教授曾担任过两年住宿式书院院长。在她的观察中,学生们的书院生活点滴,充满了内地生与本地生之间的互助与友谊,同学们有多种机会分享学习和成长。

除了书院的多元学习生活环境,熊韵杰还在一些更细节之处体验到澳门大学的多元。“我从大一进校后加入了辩论队,在加入前我发现澳门大学一共有四个语种的辩论队,中文普通话、粤语、英语和葡语。这意味着,只要对辩论有兴趣,在一个多语言环境中语言也不会影响你加入辩论队。”

另外,虽然中文教育的课程大体上让熊韵杰觉得偏向应用,因为一部分同学未来会走向澳门本地的中文教师岗位,但某些课程的设置仍然令她感到学习内容的丰富。“譬如说,相较于现代汉语,我们会有更多古代汉语的课,多是一些讲粤语的资深教授来讲课;同时我们又有一些课程需要广泛阅读英文文献,涉及最前沿的一些教育话题。”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王嘉祺教授认为本地生与内地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这样形容:“以人之长 补己之短。内地同学们的积极学习和主动发问,为课堂增添力量,提升课堂整体的投入度。”

学校为学生提供诸多选择的背后,离不开澳门大学乃至澳门高等教育整体在教研上的发展。据统计,2021/2022学年澳门高校注册学生人数43964人,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58%;与之相对应的是,教职员人数6027人,提升了53%;高等教育课程数由260个增加到342个。

澳门回归之后,内地前往澳门大学深造的学生持续增长,并且在学成之后,有的带着新鲜的知识和技能回到内地发展,有的选择在澳门本地就业,源源不断地为澳门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内地升学拓宽,多元互补发展

澳门的发展,离不开对教育的重视。澳门回归后,实施15年(从3岁至18岁)免费教育政策。高中学生升读大学率已经接近95%,全体就业居民中有近四成完成高等教育。

除了在澳门本地进行高等教育,如今澳门高中毕业生的选择愈发多元。从2017/2018学年至2021/2022学年,澳门中学保送推荐内地高校的人数占高三年级总人数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接近三成,保送考试成为澳门学生赴内地知名高校升学的主要途径。

据统计,2022年内地98所高等院校及2所职业技术学院共录取澳门保送生1138人,自2004年至2021年,内地高校通过“保送考试”及“全国联招”共计录取澳门学生逾13000人。教育部学服中心2022年1月数据显示,目前在内地高校在读本科课程的学生近6300人。内地成为澳门学生赴外升学的最重要升学地点。

王嘉祺教授告诉记者,对比2019年的38.7%,2021年有近五成的澳门受访学生表示会选择到内地升学。他们意愿增强,是因为内地高等教育水平日益提升,大湾区发展融合不断加深,高校亦提供更多保送名额予本澳应届毕业生,相信能吸引更多学生到内地升学。

“教育部及内地高校为澳门特区培养了大量人才,澳门各个行业的精英不少都是内地高校培养的人才。”曾经就读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博士学位,现任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的叶桂平也指出,很多学生从内地高校毕业后,都像他一样,回到澳门,投入社会工作,成为建设澳门特区的中流砥柱。

“内地升学是澳门学生多元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赴内地升学考试途径多样,已形成阶梯式、多元互补的升学模式。”澳门特区教育及青年发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澳门教青局将积极配合特区政府致力发展四大产业及培养理工类人才的方针,向教育部提出相关建议,调整来澳招收保送生的高校及专业,希望借助国家及内地高校的力量,培养更多人才,让澳门适度多元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共建人才高地,融入国家发展

澳门高等教育的前景中,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势在必行。

2021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指出,“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人才高地离不开教育合作,而教育的高水平合作与高质量发展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支撑要素。

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深化粤澳教育合作交流,促进教育人才、科技、资源等要素在深度合作区高效流动。澳门教育和科研发展曾受限于本土空间和市场,深合区可以弥补这一短板,两地可形成优势互补,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以及国家发展战略所需。

对澳门自身而言,加快与内地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提升人才储备数量和质量,有助于破解澳门单一的经济结构困境,促进产业多元升级提供内在动力。

澳门大学于2018年9月发布了澳门本地首个以全英语授课的慕课“创意Creativity”。据王嘉祺教授介绍,“创意Creativity”社会学习者目前累计为超过27800人次,反响不俗。另外,“创意Creativity”课程还在澳大、香港演艺学院以小规模在线课程(SPOC)形式授课,并加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的共享平台,在暨南大学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均有授课,合共计算约850人次通过学习“创意Creativity”而取得了学分。

除了上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近年来澳门高校也在大湾区发展进程中积极推动产学研的结合。随着学术及科研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澳门各高校逐步形成了一些优势学科领域。中药质量研究、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智慧城市物联网、月球与行星科学等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带动澳门高校创新科技稳步发展,为澳门参与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奠定了强而有力的基础。

采访过程中,熊韵杰告诉记者,自己身边也有澳门本地同学在本科毕业后先到珠海横琴就业。在未来,澳门的人才如何真正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并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这是一个长期事业。正如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伟星教授所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是“一国两制”下的协调发展,如今横琴方案和平台都搭起来了,但是真正的两地的官员凑到一起,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其实都并不是那么容易。除了两地制度的衔接、政策的沟通以外,人心和民心相通也非常重要。胡伟星教授认为,后者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