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山村亮起红绿灯
第37版:广域/城与事 2024-04-22

山村亮起红绿灯

刘放

漫画/崔泓

刘放(江苏苏州,文化人)

苏州城西天池山,是春秋两季游玩的好去处。与友登临最高处的莲花峰,吴中大地尽收眼底。

同行的杨兄指莲花峰下,他老姑的家就在这个小山村,村名叫天池村北峰坞。走进小山村,让人不禁怀疑这里是否真的只离城不到一小时车程——太古朴幽静了,太乡味十足了。回望莲花峰那朵巨石莲花,在斜阳中精神抖擞,而山坳里的小村则暮霭沉沉,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在杨兄姑姑家,我留意到有一幅案头的遗照,遗照前供奉几只苹果。围蓝印花布围兜的姑姑见到上门的侄儿,非常高兴,拿烟倒茶忙不停。杨兄对姑姑连说别忙别忙,还是领我们到村里转转吧,原先来没有这样的感觉,现在太漂亮了。姑姑也面带得意,领我们出门看小村。

小村粉墙黛瓦,一家与一家间的空地处,都是光洁的水泥地或草坪,连垃圾箱也与城市一样,实行垃圾分类。村里人不多,但健身器材不少,室外,长条座椅也随处可见。姑姑告诉我们,平时冷清,但到了周末,山村就人气兴旺起来,各家在城里工作的孩子都开车回来团聚,苏州和上海一些久住都市的人,也会举家前来度周末。这里的民宿资源和客源都丰富。村民随之也变得很富裕。

杨兄对姑姑指了指村旁的小山,说,姑父的墓地就在那里吧?姑姑点头,叹口气说:“他没有福气看到今天的村子。如果没有那场车祸,咱多好的家庭啊!”

在一处明显有别于民居的房子前,姑姑说,村里可是托了这个屋里阿根的福。小赤佬小时候就怪怪的,爱玩石头。十八岁进了苏州城,也是白相石头,多次获得金奖,发了财。他近年回到生养他的山村,投资装修了这处村里闲置的房屋,办起了农家书屋,收集村里的各类古董,挂匾“竺坞山房”,也让村民聚集议事。

杨兄告诉我,这个阿根本名徐佩根,三十几岁就是石刻非遗传承人。还是吴中区人大代表。村旁的红绿灯就是经他提议,相关部门2023年建起的。

我问,红绿灯本是都市文明,一个小山村有必要建红绿灯吗?杨兄肯定地点头,说:小村出门的一条东西向的天池山路,与南北向的藏北路交汇,成“T”形。藏北路上车多,山野行人少,导致车速极快;而村民出行,也没有多少车要在交汇处减速的意识。这里曾发生过多起交通事故,致使村民伤亡。徐佩根提议,在两路的交汇处,竖起自动定时红绿转换的指示灯,让行车者和路人都多一分自我约束。

告别小山村,我们都特别留意了一下这红绿灯。

路旁有一所藏书镇中学。杨兄与我说起这里有汉代名相朱买臣读书台的传说。朱买臣在发达前,曾是这里的一介樵夫,山中砍柴时累了就倚巨石读书休憩。进城卖柴,就将书藏在他读书的巨石下,隔日砍柴休憩时再续读。至今山中的一块巨石上,还刻有古色古香的“朱买臣读书台”字样。镇名也由此而来。这让我油然而生兴趣。传统戏中的《马前泼水》说的正是这个砍柴不忘读书的朱买臣。他落魄时,嫌贫爱富的妻子离家出走,另嫁他人;而后他衣锦还乡,那前妻居然还想复合。朱买臣坐在高头大马上,让其当众端盆泼水于地,问:这覆水是否可收?以此告诫天下女人“观夫长宜放眼量”。相比较而言,我感觉今天走出去见识了都市文明的山村阿根,其返回故乡的作为,文化含量丝毫不在前贤之下。

日后有机会,一定认识一下这个阿根。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