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白人社会的“黑玩偶”
第80版:影视 2024-04-22

白人社会的“黑玩偶”

牧群

撰稿|牧群

剥皮剔骨地看,这依旧是镜像对面,白人现实社会的“政治正确”选择。

1939年伊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克拉克夫妇实验将黑白两种肤色的娃娃放到黑人孩子面前,结果六七成的孩子选择了白娃娃,这就是著名的“玩偶实验”。当这个80年前的实验以大幅黑白照片的方式出现在片中男主人公面前,这个故事要探讨的议题显而易见。

影片《美国小说》在今年的颁奖季屡获“最佳改编剧本”荣誉,可见西方世界对它的偏爱。文本上,编剧采取了双线镜像结构,一方面男主人公的作家线和生活线交织缠绕且互为镜像,另一方面他的写作理念与其作品角力博弈又互为镜像。正所谓镜子中的东西都是反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影片改编自帕西瓦尔-埃弗雷特的小说《擦除》,改编剧本沿袭原著立意,讲述了一个工作、写作和家庭均失意的非裔作家蒙克,因为黑人同胞畅销书的刺激,用自己最不屑的媚俗手笔写了一部媚俗的“黑人小说”,没想到出版社如获至宝,好莱坞也闻风而动,最后甚至还获得了自己担任评委的文学大奖。

编剧将蒙克与“玩偶实验”照片的邂逅,放在他参与的文学评奖场歇里,接下来的投票中,他和同肤色的畅销书作家虽投了自己新书的反对票,却架不住对面另外三位白人评委的以多胜少。故事在那一刻,以镜像的图景穿越回到1939年——占比六成的白人孩子选择黑皮肤的娃娃。

表面上《美国小说》选择了“黑”,不仅主人公是黑皮肤,反讥和幽默也是黑色的,甚至连奥斯卡小金人也宠幸这抹“黑”,然而剥皮剔骨地看,这依旧是镜像对面,白人现实社会的“政治正确”选择。

8年前的奥斯卡颁奖礼上,四大表演奖的提名再度被白人包揽,直接引发黑人导演斯派克·李炮轰,随后肤色单一问题被提上“议程”,接下来的几年“少数裔”大行其道,《月光男孩》《水形物语》《绿皮书》《寄生虫》《无依之地》《米纳里》《国王理查德》《瞬息全宇宙》等横扫美国学院奖,甚至连《逃出绝命镇》《黑豹》都挤进了奥斯卡殿堂。这既是一个修正的结果,也可能是一个矫枉过正的结果。

电影《美国小说》中,蒙克原本秉承高雅文学的创作理念,只可惜曲高和寡,不为市场所青睐。反过来,他的黑人女同胞所著《咱们在贫民窟的日子》,则因刻板媚俗的黑人形象大行其道。于是乎,蒙克悄悄化身斯塔格,一部堆叠游手好闲黑爹、饶舌歌手、毒品枪杀、被白人警察杀害等刻板印象黑人元素的畅销书横空出世。

但这不代表蒙克对现实的反抗。恰恰相反,他始终拧巴而扭曲地沉浮于黑白世界。表面上他不以同肤色为伍,心无被歧视观,甚至在自己文学课上直呼黑人同胞为“黑鬼”,引发白人学生的不适。然而一出门,他便在打车时遇到了的士司机的“无视”。甚至连他被邀请当文学奖评委的原因,竟也和奥斯卡奖的改革缘由一致——以免肤色单一。

剔除影片自嘲的表象,骨子里依旧是媚俗的肤色、少数群体和性取向三板斧。影片既没有《绿皮书》的柔软,也没有《水形物语》的禁忌,除了假模假式地探讨美国社会所谓“种族问题”,就剩下利用“黑人问题”做文章。影片就好比蒙克在“玩偶实验”的照片面前突然一激灵,赶紧给好莱坞制片人打电话,告诉对方新电影的灵感,然后接着回到评审现场为“选娃娃”的问题而纠结。这一次,是他主动投怀做白人社会的黑玩偶。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