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1日 星期日
保险“对赌”大自然 能赢吗?
第23版:封面报道 2024-07-08

保险“对赌”大自然 能赢吗?

金姬

2022年,飓风“伊恩”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西南部登陆后强度升级,引发洪水,直接或间接造成逾150人死亡,造成美国经济损失逾1120亿美元。

当极端天气呈现出长期性、突发性、巨灾性和复杂性的新特征时,人类赌赢的机会究竟有多大,谁也说不清。

记者|金姬

当全球气候如同《三体》中的“乱纪元”——极端天气频发之际,针对自然灾害的巨灾保险制度也愈来愈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遗憾的是,我国巨灾保险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存在风险保障不足的问题。6月1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在2024陆家嘴论坛发表主题演讲时介绍,从全球平均水平看,重大灾害事故的损失中,40%左右由保险业承担,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

即便如此,今年极端天气迄今为止造成的保险赔付金额也很惊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6月23日12时,相关地区保险机构累计接报案1.84万件,报损金额6.19亿元,涉及车险、企财险、农险、意外险、农房保险等险种。各相关保险机构已向受灾现场累计投入人力近万人次,派出查勘救援车辆超5000辆次,目前已赔付和预赔付金额1.05亿元。

与此同时,用来对冲极端天气风险的巨灾债券虽然只诞生了30多年,却愈来愈赢得全市场的青睐。根据新华财经援引巨灾债券分析机构Artemis的估算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球巨灾市场发行规模超过110亿美元,有望大幅超过历史同期纪录。

在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保险系主任曾旭东教授看来,巨灾债券作为金融产品在金融市场交易,可以吸引资本市场的资金进入保险市场,大大提高保险公司承保能力,从而提高再保险和保险供给,从另外一个角度提高巨灾保险的覆盖面。

巨灾保险保障有待提高

相比较全球40%的平均水平,我国在重大灾害事故中的损失由保险承担比例仅为10%。对此,曾旭东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明显比发达国家的自然灾害保险覆盖率偏低。比如非洲和南美等国家的这一比例普遍偏低,而像欧美国家就很高,如美国就在60%以上。另一方面,和国情有关。毕竟极端天气造成的损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大多数老百姓并没有为之投保的概念。而且,一旦发生因为极端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老百姓觉得政府会兜底,就更没有去购买商业保险的意愿了。

值得一提的是,极端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这一小概率事件的概率正在不断提升。来自应急管理部的数据显示,近12年我国自然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超3600亿元。我国巨灾风险还具有“复杂、多发、集中”的特点,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台风侵袭,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华南等地均不同程度面临洪涝的威胁。

而李云泽在今年陆家嘴论坛上进一步表示,“我们将推动健全多方参与的巨灾保险保障体系,指导保险机构发挥风险管理专业优势,做好事前防灾、事中减灾、事后救灾”。

很多人可能对“巨灾保险”并不熟悉,“巨灾保险”主要是指通过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则根据大数原理利用损失分摊的原则通过跨行业、跨地区的投保人降低风险并获得收益,也可以利用再保险的分保方式进一步分摊风险。在我国实践中,巨灾保险又根据性质不同分为政策性巨灾保险和涵盖巨灾责任的商业性保险。

而商业性的巨灾保险在我国发展相对缓慢——2008年汶川地震时,中国的商业保险赔付率是0.11%左右。到了2010年的玉树地震和2011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商业保险承担的损失达到1%左右。2021年的河南特大暴雨灾害,这个比例是将近5%。

事实上,巨灾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2014年,国内明确提出“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并在多地开展试点;2015年4月,在政策指导下,40多家保险公司组建了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2016年5月,原保监会、财政部联合印发《建立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选择地震灾害为主要灾因,以住宅这一城乡居民最重要的财产为保障对象,在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方面开展实践探索;今年3月2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保障范围 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支持商业巨灾保险发展”“充分满足各地区差异化风险保障需求”。据悉,《通知》要求,每项保险责任的保险金额最高不超过每户100万元,超过100万元则可以由商业保险补充。

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巨灾保险的规模在过去十年间快速增长。来自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再产险”)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广东、广西、山东、深圳、宁波等多个省(区)市根据当地灾害特点和保障需要,陆续建立地方性巨灾保障制度。2014年至2023年,地方巨灾试点保费的年均复合增速超过40%,保费规模已达到10亿元。

各地也在陆续尝试巨灾保险——浙江省宁波市多灾因巨灾保险试点多年,同时创新推出普通国省道营运期巨灾风险保险等,保障范围不断延伸;广东省应用指数保险的形式,当降雨强度和台风风速达到预设阈值时,保险公司不需查勘定损即可赔付,支持灾害救助和重建,2018年至2023年,广东省巨灾保险项目累计支付赔款约30亿元。

“目前已有15个省份74个地市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综合性巨灾保险试点,保障的灾因除地震之外,还扩展到台风、洪水、泥石流等,部分地方巨灾险也为人身伤亡提供责任保障。”金融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从各地巨灾保险试点情况看,把巨灾保险保障逐步由单一灾因向多灾因扩展,能够发挥保险在灾害处置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在以往,涵盖巨灾责任的商业性巨灾保险主要有财产险、工程险、车险、商业性农险、责任保险、水险等等。而在今年2月29日,全国首单全灾种、广覆盖、长周期的综合巨灾保险落地河北。

据悉,这一综合巨灾保险的全国首单,涵盖地震、台风、暴雨、洪水、暴雪等各类自然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采取省级统筹投保方式,一张保单对城乡居民实现保险保障全覆盖。根据巨灾“低频高损”特点,保险协议期设定为5年,且长期开办,储备巨灾风险应对能力。而且,这个保单依托现有的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由共同体执行机构人保财险作为首席承保单位,国内26家直保公司和多家再保险公司共同承接。

曾旭东告诉《新民周刊》,正是因为巨灾“低频高损”的特点,如果只是作为一个保险产品,保险业对此的积极性并不高。毕竟,依赖传统精算方法无法估计其巨灾保险的全部风险,而一旦涉及赔付就可能是一笔巨款。

从行业统计口径看,财产险和工程险领域,巨灾的损失占比超过10%,年平均损失在52亿元左右。如2017年台风“天鹅”保险赔付约36亿元,2019年台风“利奇马”保险赔付约34亿元。

综上述所述,相比于全球和海外,我国巨灾保险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目前存在风险保障不足、巨灾保险法律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等问题,这也导致巨灾保险的“缓冲垫”作用在频发的极端天气面前还有待提高。

巨灾债券,应运而生

当中国的巨灾保险还处于初级阶段时,与大自然“对赌”博取收益的巨灾债券(Catastrophe Bond,简称Cat Bond)早在国外流行起来。

巨灾债券的诞生还要追溯到1992年的安德鲁飓风(Hurricane Andrew),当时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灾难,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其中保险赔付约155亿美元,12家保险公司因入不敷出而倒闭,30多家保险公司的盈余公积金损失超过20%……一起美国巨灾案例,促使金融市场开始考虑引入更多的力量来应对未来巨灾风险,巨灾债券应运而生。

简单来说,巨灾债券被保险行业用来对冲风险,以免承担难以赔付的巨大损失。这种风险被转移给了愿意接受相关投资机会和收益的投资者。投资者通过购买此类债券来押注灾难不会发生。如果天公不作美,灾难真的不幸降临,那投资者投进去的钱就会变成保险公司的“救命稻草”;反之,如果风调雨顺,那投资者就能够从这场和自然的“对赌”中获得不错的回报。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债券,巨灾债券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不易受到经济、政治等不利因素的波及,且与股票或其它固收产品的价格也并不相关,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分散风险的需要。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对此结论也有印证——历史经验表明,巨灾债券的投资者在大部分时候都不会损失本金,世界银行过去发行的三十只债券中,仅六只被触发付款。

资料显示,自1997年美国USAA保险公司发行了世界首只飓风巨灾债券后,巨灾债券的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年发行量从1997年的7.85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164亿美元,平均每年以25%的增速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巨灾债券的投资回报率在所有另类投资中位居第一,创下历史纪录,相关债券发行速度也大幅攀升。根据另类资产管理行业数据咨询公司Preqin的数据,2023年,业绩最好的对冲基金策略就是押注灾难的巨灾债券,获得超过14%的收益率,与此同时,行业基准水平仅为8%。

“2023年对于巨灾债券来说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应的自然灾害大多没有发生,所以收益率很高,受到了很多关注。但是这种得到实现的高收益是否能够持续,是比较存疑的。”曾旭东向《新民周刊》解释道。

虽然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可能第一次听说“巨灾债券”,但中国的保险机构近十年也参与了巨灾债券的业务,只不过没有在内地发行。例如,中再产险2015年曾在百慕大发行了中国首只巨灾债券。2021年,《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境内保险公司在香港市场发行巨灾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发布,支持有意愿的境内保险公司在香港市场发行巨灾债券,将保险风险在资本市场进行分散,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因此,中再产险2021年在香港发行了巨灾债券,主要保障标的为国内台风风险,募集金额3000万美元。截至目前,香港市场共有5只巨灾债券发行,发行人除了中再产险,还包括鼎瑞再保险、人保财险,以及世界银行分别为智利地震和牙买加风暴发行的2只债券,累计发行规模7亿美元左右。

今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了《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加快发展气候保险,加大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的风险保障力度,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巨灾保险发展,扩大巨灾保险覆盖面,运用再保险有效分散风险,研究探索通过巨灾债券等新型风险转移方式拓宽风险分散渠道,推动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巨灾风险分散体系,提升行业巨灾风险承担能力等。

虽然巨灾债券对于极端天气的巨灾保险保障而言是一个分散风险的不错产品,但曾旭东提醒大家,巨灾债券不像固定收益债券,一旦发生极端天气造成的自然灾害,投资者可能本金都会受损。

所以,巨灾债券被称为“与自然对赌博取收益”。而当极端天气呈现出长期性、突发性、巨灾性和复杂性的新特征时,人类赌赢的机会究竟有多大,谁也说不清。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