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2025年4月,日本大阪世博会正式开园。本届世博会的主建筑是一个巨型木制环状廊道“大屋根”。
上图:2025年4月,大阪世博会中国馆。
2025年大阪世博会却面临着预算超支、工期延误、场馆争议等重重问题。
记者|陈冰
2025年4月12日,日本大阪·关西世博会在大阪举行开幕式,并于次日正式开园。这是日本继1970年和2005年(爱知)之后第三次举办综合性世博会。而大阪则是时隔55年再度举办综合类世博会。
上一次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以“人类的进步与和谐”为主题,吸引了全球77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接待参观者达6422万人次,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极大推动了日本在建筑、科技、文化等多领域的发展与国际传播。此番2025年大阪世博会以“构想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为主题,共有158个国家和地区、7个国际组织参展,意在敦促人们从遗产、文化认同、技术创新等角度探索可持续解决方案。
2025大阪世博会,本被寄予提振经济、重塑国际形象的厚望。然而,从筹备至今,这场盛会多次被负面舆论笼罩,甚至被部分外媒称为“史上最尴尬的世博会”。从吉祥物到场馆设计再到基础设施以及国际舆论反馈,开幕后的世博会热度越来越低,个中缘由为何?
争议不断
大阪世博会吉祥物“脉脉”(MYAKU-MYAKU)自诞生起便深陷舆论漩涡。从外观来看,“脉脉造型奇特,主体为蓝色躯干,搭配两条腿与两只手臂,头部是带有多个眼球与微笑嘴巴的红色球状环。这种独特造型一经公布,便在网络上招来诟病,被批为“核辐射产物”“大肠杆菌拟态”,甚至让人联想到恐怖电影中的寄生生物。
为了进一步阐释“脉脉”形象,设计者后续又展示出跑步的脉脉、章鱼脉脉、鱼类脉脉等多种组合形态,试图契合大阪“水都”形象,但这并未缓解大众的抵触情绪,反而加深了部分人对其怪异感的认知。
在现实场景中,“脉脉”的形象展示同样引发争议。2025年4月美日关税谈判期间,日本贸易谈判代表赤泽亮将一款“脉脉”造型的金色存钱罐(含税价格8800日元,中国制造)送给特朗普作为礼物,这一举动也在日本国内引发讨论,部分民众认为选用饱受争议的“脉脉”形象作为外交礼物并不恰当,担心其怪异形象影响日本对外文化展示。美国媒体称之为“完美诠释了日本Z世代的审丑文化”,无疑从某个侧面印证了日本民众的担忧。
这次世博会选址在一个名叫“梦洲”(Yumeshima)的人工岛。名字听上去还挺梦幻的,但实际上却是从筹备阶段开始就状况不断。首先是选址地“梦洲”,自1985年起,就长期用于填埋建筑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堆积的垃圾量十分巨大。这些垃圾在填埋后,有机物分解的发酵过程可能持续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导致甲烷持续释放。在距离世博会开幕前一周,这里还曝出了甲烷含量超标的新闻。
此外,本届世博会的主建筑“大屋根”也是问题不断。原本这一建筑被视为日本创新的代表,意图展示日本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追求。但木构回廊因为造价高昂、施工复杂,被戏称为“史上最贵木棚”。在获得“全球最大木结构建筑”吉尼斯认证不到一周,就因为海浪侵蚀导致约600米的屋顶坍塌。批评者认为它形式大于功能,防火与耐久性差,维护成本是传统钢结构的3倍,因为密集的网格挡住了90%的自然光线,部分区域需要全天人工照明,增加了40%的能耗。有专家预言,面对潮湿的海风,木材很快会发霉腐朽,寿命恐不足20年。这与世博会所宣扬的“可持续发展”简直背道而驰。
更尴尬的是开幕式当日遭遇大雨天气,前来世博会参观的参观者惊讶地发现环形大屋顶居然成了“水帘洞”,人们在室内也不得不打伞前行。事后,日本国际博览会表示是雨水溢出了排水槽后被风吹到了屋檐下,并不是建筑结构本身漏水,未来将会做出改进。但这一解释没有消除人们对世博会工程质量的质疑。
除了主建筑之外,墨西哥、俄罗斯等9国退出参展后,部分展馆由主办方代建,但“建材随意堆放,施工进度滞后”,甚至有展馆“仅用塑料布围挡即宣称完工”。更离谱的是,世博会开幕了,还有印度、智利、尼泊尔、越南、文莱等国的国家馆没有建设完成。
本来这届世博会提出的一个口号是“不排队的世博会”,结果开幕第一天就大排长龙。地铁梦洲站因瞬时人流超载限流,排队超2小时,电子票务系统崩溃导致游客滞留。主办方临时启用纸质票后,又因印刷错误导致部分门票无法入场,引发大规模投诉。
一碗拉面售价2000日元(约100元人民币),美食广场吃饭座位要收费(28元),厕所造价2亿日元却无厕纸,被游客戏称为“收费高于迪士尼,体验不如公厕”。寄存柜收费高达1万日元/件(约510元人民币),迫使游客拖行李游览;应急疏散路线标识不清,火灾演练流于形式。媒体评论:“这些细节折射出日本对大型活动组织经验的缺失。”
中国馆展示高科技
大阪世博会东道主日本馆无疑备受瞩目,其设计理念围绕“生命之光”展开,整体造型仿若一朵绽放的巨型花朵,外立面采用可降解环保材料,在不同时段能根据阳光、温度变化呈现多彩光影,诠释生命活力与自然融合。
外国自建馆中,中国馆主体采用钢结构,以独特的“中华书简”为设计灵感,双曲面屋顶线条流畅,外立面竹简肌理尽显温润华美,馆前以篆书石鼓文撰写醒目“中国”标识,馆内延续书简长卷风格,自然采光的开放式序厅与光庭、无柱展厅错落分布,与馆前“墨池竹林”的园林景观相得益彰,营造出浓厚的东方文化氛围。馆内划分“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三个展区,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到现代绿色发展成果,再到前沿科技展示,并辅以不同形式的精彩表演,参观者络绎不绝。
钻进蛟龙号深潜舱,瞬间就能坠入海底7062米,享受与鱼群擦肩而过、座椅遭到洋流冲击的沉浸式体验,AI解说员竟然是《海错图》里的古代书生:“客官小心,前方热泉喷发!”全球首次公开的月壤样品,更是首次实现月球正面、背面土壤样品的零距离对比展示,吸引众多目光。让AI孙悟空中日英三国外语无缝切换讲《西游记》,还会用大阪方言讲冷笑话:“筋斗云没油了?俺老孙给你叫辆飞行出租车!”现实是中国的电动直升机真的可以载着游客俯瞰大阪湾。
与之相对应的,日本馆宣称展示“飞行汽车”“火星陨石”等尖端科技,但实际展品多为概念模型。例如飞行汽车仅限无人展示飞行,而“火星陨石”展览被指与1970年“月球石”展陈雷同。日本媒体不无苦涩地表示,“我们的飞行器还在漫画第58页”……不少外媒批评,“日本试图通过世博会展示技术实力,但飞行汽车、机器人等展品缺乏实用性,暴露其创新陷入‘实验室陷阱’,忽视了人性化设计和社会需求”。
热度不再背后
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世博会人均消费需达3万日元才能回本,但天价门票(成人7500日元)与体验严重失衡。多数外国游客将世博会视为“高价打卡地”,而非文化交流平台。社交媒体上“大阪世博会失败”话题阅读量超2亿次,特别是开幕式首日的负面口碑传播,使得大阪世博会很难吸引到更多游客,热度也随之下降。
日本杏林大学特任教授刘迪指出,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科技信息与体验的方式。在智能手机与社交媒体普及的今天,公众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第一时间获取全球最新科技动态,虚拟现实、元宇宙平台甚至能模拟出接近实境的科技体验,人们无需亲临现场,即可“沉浸式”了解世界前沿成果。在这样的语境下,传统意义上的世博会,其“展示未来图景”的核心功能正在逐渐被边缘化。
与此同时,科技成果的发布与传播正变得日益专业化与碎片化。从苹果的年度发布会到消费电子展(CES)、人工智能大会、可持续发展博览会等,各类专业展会频繁举办,不仅传播效率更高、目标受众更精准,也逐步分流了原本集中于世博会的注意力与资源。这使得世博会这种“大而全”的展示机制,面临越来越多的功能性挑战与观念上的替代。
刘迪教授特别提到,相较于2021年在阿联酋迪拜举办的世博会,此次大阪世博会在策划理念与社会动员方面的落差也十分明显。迪拜世博作为阿拉伯世界首次举办的世博会,主办方借助“后疫情时代”的复苏愿景,以“联动思想、创造未来”为主题,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吸引全球目光,展馆设计新颖,主题突出,还举办了大量音乐、文化、科技融合的活动,最终吸引了超过2400万人次参观,达成了相对理想的国际传播效果。而大阪世博会至今在国际宣传方面声量不大,不少海外国家的参展进度滞后,就连日本国内多数市民也表示“感受不到气氛”,“不了解主题”。
这背后,除了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出行谨慎”心理,也与日本本国的结构性问题密切相关。近年来,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增长,通货紧缩与财政赤字交织,社会信心不足。少子老龄化严重,不仅影响消费与劳动力供给,也造成国家在科技与产业创新上的持续疲软。在人工智能、电动车、太空开发等领域,日本在全球的“存在感”正逐渐减弱,使得国民对“展示未来”的信心大打折扣。
刘教授进一步指出,与1970年大阪世博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彼时的日本正处于“高度经济成长期”,新干线、彩电、机器人等前沿技术汇聚一堂,展示了日本的“技术奇迹”,成为国家集体记忆中的高光时刻。而如今的2025年大阪世博会却面临着预算超支、工期延误、场馆争议等重重问题。“这不仅是一场世博会的挑战,更是日本在面对时代变局时的一场集体考验。”刘迪教授总结道,“如何重塑国家愿景,激发社会创新,赢得民众的共鸣,或许比举办一场世博会本身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