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李现“打鸟”破圈的背后娱乐圈还有这些“户外博主”
第68版:社会 2025-04-28

李现“打鸟”破圈的背后娱乐圈还有这些“户外博主”

应琛

有网友发现李现拍摄的灰喜鹊图神似国画大师张大千《梨花山雀图》。

吴磊的单车成为丈量世界的量尺。

李现在云南虎跳峡景区举国旗的照片被不少人赞为“人生照片”。

王一博赴西藏拍摄联合国冰川保护宣传片,将攀冰技能转化为环保行动。

当文艺工作者从聚光灯下走向自然旷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明星的跨界尝试,更是整个时代对精神原乡的追寻。

记者|应琛

李现或许也没想到,自己在社交平台分享的“打鸟”作品,竟引发了这个春季破圈的现象级讨论。

4月初,演员李现发布在北京玉渊潭公园拍摄的“打鸟”Vlog。视频一经发出,“李现打鸟”“和李现一起拍鸟护鸟”等话题登上热搜。

而后生态环境部发文点赞称,“果然不负‘花鸟使’之名,以一己之力带火了‘打鸟’相关的N个话题”,并顺势进行一系列科普。各地文旅更是闻风而动,热情喊话李现来当地体验“打鸟”。

文艺工作者的户外爱好与公众影响力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从“花鸟使”到“生态推手”

所谓“打鸟”,是摄影爱好者约定俗成的用语,主要指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如同“打靶”一般,强调拍摄时需精准对焦和耐心等待。

在古装剧《国色芳华》中,李现饰演的“花鸟使”蒋长扬,肩负为皇家搜罗奇花异鸟的责任。而在现实生活中,李现扛起约7斤重的长焦镜头,与玉渊潭公园的摄影爱好者们并肩蹲守,用快门定格凤头䴙䴘求偶的涟漪、苍鹭捕鱼的瞬间,通过自己的镜头语言,让众多网友在钢筋森林中重新发现自然之美。

4月3日中午,李现在个人社交账号发布了他的首支“打鸟Vlog”,并自称“多少有些社恐了”。李现在Vlog里表示,自己是第一次“打鸟”,不知道在哪里架起自己的机器。他还透露,早就想来了,只不过因为时间和设备的原因,一直没有实现。

其实,自3月以来,就有多位网友在北京玉渊潭公园偶遇李现背着专业摄影设备,穿梭于大爷摄影团之间。虽然他包裹严实,但还是被网友们认了出来。

李现也曾发文称:“从刚开始玩摄影就一直想要‘打鸟’,总觉得摄影其实应该与天地万物相互融合,之前呢苦于没有充裕的时间和打鸟装备。最近春暖花开,气温回升。遂选了一个好天气带着新装备来到了北京的玉渊潭公园,悄悄加入了老法师阵营。还行,第一次尝试就有所收获……”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以鸟类观察为主的爱好者约有34万人,观鸟人数呈现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如今有了明星的参与,无疑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公众的爱鸟护鸟意识,推动公众关注鸟类保护与生态建设。正如有网友评论的那样:“李现的镜头带火的不只是鸟,还有大家守护生态的心。”

生态环境部的点赞、各地文旅部门的“喊话”邀请,则更像是官方“盖章”,让这场始于个人爱好的拍摄,跃升为了现象级的生态传播事件。其背后蕴藏的是无限的“观鸟经济”。

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从照片来看,李现的拍摄时机和选址十分专业,其作品非常生态化,贴近自然,严格遵守鸟类拍摄伦理,捕捉它们自然活动的场景。“因为鸟类具有不确定性,他抓拍到的鸟类求偶和交配画面一定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看这些鸟类都很放松,说明他和鸟类的交流非常友善。”

这种“沉浸式参与”的传播,也让环保从口号变为可感知的日常——线上,李现的社交平台评论区已成为鸟类爱好者的交流地,关于摄影技巧、鸟类习性、生态话题的讨论此起彼伏,也有网友科普拍鸟的注意事项;线下,越来越多的人带着相机走向湿地,不仅观察鸟类的羽色与鸣唱,也在重新学习与自然对话的方式。

而这并不是李现第一次因为个人爱好“撼动”文旅圈。

去年12月12日晚,李现曾在自己社交账号分享过从成都出发自驾川西的旅行视频。视频中,他表示自己喜欢上了摄影,也因此喜欢上了徒步,趁着有个小假期,便从成都出发,开启新都桥—稻城亚丁—香格里拉—虎跳峡—丽江的行程,“一个人自驾,去拍雪山”。

那一次,李现在云南虎跳峡景区举国旗的照片被不少人赞为“人生照片”。只见照片中,李现在悬崖边举起国旗,脚下是波涛汹涌的金沙江。他的打卡照让很多人“种草”了虎跳峡徒步。

后经虎跳峡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虎跳峡分为上、中、下虎跳,目前只开发了上虎跳。从图片来看,李现所去的路线为高路徒步线,“拍到了上虎跳和中虎跳”。该工作人员称,“这条线路有二十多公里,走下来最快需要一天,体力不佳者建议准备三天时间。景区预计明年(2025年)彻底开发,目前未开发区域需要徒步,安全自负”。

当得知李现一人徒步鱼子西后,西藏文旅也发文邀请他去西藏看日照金山,并为其推荐了徒步路线,李现回复称“纳入未来行程”。

“破圈—联动—赋能”

无独有偶,演员吴磊的个人骑行视频IP栏目《骑有此理》至今已推出三季,因真实记录骑行中的自然风光与人文互动,被媒体评价为“当代年轻人的自我疗愈之旅”。

2025年开春,演员吴磊以一组“硬核骑行照”强势刷屏社交平台。照片中,他身着骑行服、肌肉线条分明,背景是新疆赛里木湖的壮丽风光,被网友戏称“杀猪盘网图照进现实”。而这组照片的爆火,正是源于他主导的骑行纪实综艺《骑有此理》第三季的收官效应。

三季以来,从乌兰布统雪原到新疆赛里木湖的碧波,再到瓦努阿图火山,吴磊的单车成为丈量世界的量尺。

尤其是在第二季北疆篇播出后,通过他的镜头和分享,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个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美丽湖泊,吸引了大量骑行爱好者前往。据统计,在吴磊骑行赛里木湖后,该景区的骑行游客量显著增加,骑行装备的租赁和销售市场逐渐繁荣,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记者注意到,最近包括建德、长春、大理及广西等地的文旅都在邀请吴磊去骑行。

吴磊说,骑行就是用好奇心去发现美好的过程。

人民文娱则评价他的《骑有此理》是“脚踏实地的烟火气和真实感”。文章称,《骑有此理》的成功离不开“真实”二字:首先是自然情境的真实;其次是情节真实;最后则是情感真实。

“跳出司空见惯的宣传套路和闪光灯下的待机状态,吴磊回归二十多岁普通青年视角:通过先让身体走出去的方式,从内耗和焦虑中寻找与其和解的出口——继续往前的动力往往来自回归初心。”文章认为,《骑有此理》本质上是一名当代年轻人的自我疗愈之旅。有人骑行,有人远足;有人种地,有人园艺;有人City walk,也有人自驾远行……这既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有力回应,也是一种化解内耗的自我疗愈。走近自然、亲近自然,是化解内耗的路径,是了解世界的方式,也是认真生活的证明。

难怪看过吴磊骑行Vlog的人,都说在吴磊的骑行过程中,能读出“慢生活”的治愈力,有被他治愈到,并有种莫名很幸福的感觉。

而骑行也给了吴磊更多的选择与发挥空间。为了骑行,也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他长期坚持健身运动。这几年找他的角色,都是运动题材。

为了演活《爱情而已》的宋三川,吴磊研究了很多网球运动员的打法;拍《在暴雪时分》,吴磊又学了台球;而拍《长歌行》时,吴磊还进行徒手攀岩特训,剧中他单手托举迪丽热巴的场景,成了内娱男演员学习的典范。

同样近年以“运动达人”形象出圈的还有王一博。

2025年1月1日,王一博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发布了新年的第一条动态,是他自己攀冰的照片和视频,并配文“新年快乐,勇攀高峰”。

据了解,攀冰由攀岩运动发展而来,是攀登高山、雪山的必修科目,主要是自然冰,分为冰瀑和冰挂两种。

但相较于赛车、滑板、街舞,在攀岩项目上,王一博其实是个新手。去年8月,探索频道(Discovery)与腾讯视频打造了首档户外探索纪录片《探索新境》。节目中,王一博在世界级攀岩运动员、攀岩导师刘永邦的带领下,经过短暂的技能训练,仅用五天便成功挑战阳朔猴子山5.10A级路线,展现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毅力。要知道,这个级别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就是“极限挑战”。

“王一博绝对是奇迹般的存在,(在攀岩方面)他算是人才。”刘永邦事后在接受采访时夸赞王一博聪明好学,很多攀岩要领教一遍便能学会,“我们在教他用绳结做顶的时候,他就吃了两口面包,然后一直在练习打绳结,即使剧组已经开饭了,他都没停止练习”。

可以说,攀冰、攀岩等极限运动成为王一博探索自我的新方式。但他的户外冒险不止于个人突破,更与公益深度绑定。2025年3月21日,全球迎来首个“世界冰川日”。王一博赴西藏拍摄联合国冰川保护宣传片,将攀冰技能转化为环保行动,呼吁公众关注气候变化。此外,他担任冬奥会、亚运会推广大使,用运动精神串联文化传播,成为“跨界体育”的标杆人物。

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坚持户外爱好,呈现出明星突破传统形象、探索多元身份的趋势,重塑公众对文艺工作者的认知,并带动粉丝和大众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破圈—联动—赋能”的良性循环。

当文艺工作者从聚光灯下走向自然旷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明星的跨界尝试,更是整个时代对精神原乡的追寻。期待更多“凡人花鸟使”,一起书写属于自己的动人生态故事,在人与万物共生长的美好时光里。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