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9日 星期日
爱因斯坦的遗憾 应对蛋白质缺口 南极磷虾潜力巨大 上大科研团队开发穿刺手术“导航仪” 助推成果转化 投早投小更投“硬科技”
第8版:科创上海 2024-09-28
位于张江的中科创星打造“超前孵化”和“深度孵化”新模式

助推成果转化 投早投小更投“硬科技”

图 IC

有中国版“星链”之称的“千帆星座”首批18颗组网星发射升空,首秀背后一串长长的投资机构名单中,中科创星四个字也“星光闪耀”。这家位于张江科学城的高质量孵化器,追着“硬科技”跑,无论这些“硬萌芽”是多小、有多早,中科创星都在用“超前孵化”和“深度孵化”新模式,致力于打造未来产业的增长极,已累计对超过470家硬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其中90%以上为早期创业的中小企业。

搭建 科技创业孵化生态体系

科技,推动着人类的发展勇往直前。这其中,例如蒸汽机、电力、航天飞船、集成电路等,是对世界产生巨大的价值和影响的极少数,但其推动力却远超其他技术。这就是硬科技!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是“硬科技”理念提出者,组建了专注于“硬科技”的双创平台,搭建了科技创业孵化生态体系,创建“硬科技创业冠军营”,倡导发起了专注于“硬科技”的早期风险基金,主导孵化投资源杰科技、驭势科技、曦智科技、本源量子、中储国能等硬科技企业。

曦智科技2018年成立于上海,是世界上第一家利用硅基集成光学网络进行人工智能计算的芯片设计研发公司。在公司成立的第二年,中科创星就现身投资,孵化这家未来的光电混合计算领军企业,早过上海科创基金、峰瑞资本这些知名资本掀起的A轮融资。坚定的慧眼识珠来自于,中科创星坚定地看好光芯片发展前景。而成立于2022年5月的上海翌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科创星在其创立4个月之后,就启动了天使轮领投孵化。

在上海市科委支持下,翌曦科技完成了国内首台全自主设计、制备的二代高温超导电阻型限流器。勇于开启“萌芽孵化”,只因中科创星看好了它的颠覆性“硬技术”——翌曦科技将加强超导技术的落地应用,推动超导磁悬浮产业、医用MRT&CT产品、重离子加速器产业、核聚变应用的商业化落地。

勇闯 科技成果转化“深水区”

“硬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上有N种轨道,有人直接转让技术成果,有人自己当CEO掌控公司,还有人选择只占小股份寻找运营团队……米磊想的是,科学家通过短期学习不太容易直接转型,一个完整的创业团队才能够互补。

“硬科技”创业需要兼具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团队,最好是科学家搭配产业背景的CEO。当一项技术进入产业时,对产业需求的把握,对产业链的熟悉程度、产业落地能力、企业的管理能力,都是需要训练和培养的。

十年前,中科创星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构建了以“研究机构+早期投资+创业平台+投后服务”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的科技创业生态体系。对早期科技项目的全力支持,真正助力“硬科技”企业的投资孵化,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科学家创业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也为“硬科技”创业创造了春天。

每次有热点行业新兴时,总能发现中科创星都早已身处其中,并进行了前瞻布局。2013年,中科创星就开始布局光子技术,2014年开始投资光电芯片和半导体,2015年开始投资商业航天,2016年开始投资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2017年开始投资新能源,2018年开始投资量子计算,2019年开始投资储能,2020年开始投资大飞机产业链,2022年开始投资可控核聚变。而中科创星的脚步,也从西安到北京,再到长三角、大湾区……

去年底,中科创星成为上海首批高质量孵化器之一,将在上海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中水区”和“深水区”。在市科委、浦东新区等指导支持下,中科创星与张江集团深度合作,通过组建硬科技一体化基金、深度孵化基金、共建孵化载体等形式,建立长效合作和接力孵化机制,实现项目信息共享、特色活动打造和专项政策支持等,共同打造“0—1”的未来技术原始创新策源地和“1—10”的“硬科技”产业承载区。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