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119科277属326种,高等植物155科417属658种,鸟类44科84属129种……”日前,湖州市南浔区生态环境分局公布了南浔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一组组数据展示了南浔区丰厚的“生物家底”。
据悉,本次调查共记录到生物物种1900余种,发现水禾、水蕨、野大豆等珍稀濒危及国家和省级保护高等植物12科12属12种,白琵鹭、凤头鹰、红隼等国家Ⅱ级保护鸟类9种,观测到的鸿雁、白颈鸦和田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易危鸟类,以及一批全区及全市的新记录物种。
“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是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识别威胁因素、分析保护成效的基础工作和根本途径。在此次调查中,我们首次观测到了一种名为半蹼鹬的鸟类,创下了湖州市鸟类物种的新纪录。此外,还有33种苔藓植物为南浔区首次记录的高等植物。”南浔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首次系统完成了传统知识调查编目,共鉴定、编目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词条43个,形成了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库。
据悉,南浔区在2022年5月首次启动了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本次调查历时12个月,委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组织开展了关于生态系统、高等植物、陆生脊椎动物、昆虫、大型真菌、淡水水生生物的调查。通过全面分析南浔区生物多样性状况,评估主要濒危物种及其受威胁状况,加强生态红线区域保护,为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保护生物多样性,摸清底数是第一步。南浔区生态环境分局利用遥感技术、经纬布局和种群分类等科学调查方式摸清绿色“家底”,数据显示南浔区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占比47.92%、湿地和城镇生态系统占比分别为24.84%、17.81%。同时构建起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完善监测信息平台、实施多样性评估,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管力度。有了丰厚的“家底”,加之持续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让一批批“贵客”光临南浔区。
“不断丰富的物种,不断增多的国家级、省级野生动物种类,是南浔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的有力印证。如今我们正加快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教育、旅游、乡村振兴等领域,并深入挖掘区域生物多样性特色资源,打造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激发社会参与热情,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协同并进。”南浔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