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广告 虹口区90街坊选房首日签约率100% 上交所新楼“新牛”亮相 那些天才教我的事 来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歇歇脚 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
第13版:上海新闻 2019-11-06

那些天才教我的事

曹刚

如果你的孩子理科天赋出众,有望在数理化竞赛中争金夺银,他也很喜欢文学,你是否支持?允许他在题海中“上岸”,经常看看“闲书”?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维尔泽克,就对历史和哲学都很感兴趣,他认为,多学科知识让人更健全,科研可能从人文中得到启发和灵感。2016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余金权,高中时最喜欢语文和历史,后来却成长为顶尖化学家。

如果你的孩子很听话,成绩数一数二,除了充满成就感,你会不会因为他“太乖、缺乏创新能力”而焦虑?

2012年拉斯克奖得主罗纳德·韦尔发现,许多优秀科学家不擅长考试,考试能力超群的学生,往往缺乏动力或技能成为有创造力的人。余金权在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读本科时,就不是尖子生,但他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把一个问题彻底搞清楚,而不是关注考试细节”。

如果你的孩子爱上了做科学实验,可能会把家里搞得遍地狼藉,你愿意支持他少刷题、多动手吗?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三女生胡诗成,高一加入复旦大学教授郑耿锋课题组,节假日都泡在实验室,平时一放学也赶去做实验,常忙到深夜。今年5月,她获得第70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学科最佳奖,受邀出席下个月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如果你的孩子品学兼优,填高考志愿时,你会建议他挑选更热门或更赚钱的专业吗?

西南大学附中高三学生徐翊恒,毕恭毕敬地问余金权:“航空航天、新材料、计算机……应用方向众多,怎么选?”科学家没有明确回答。“你那么年轻,别太早定性,别盯着应用,别老想就业,先打好基础。解决任何科学问题,最后都归于基础科学。牛顿研究万有引力时,不会去想应用前景。当然,你可以随大流,追求功名、奖项和论文数,也能达到普通水准,但那不是真正的科学。”

多阅读,扩大视野;多追问,辨清真理;多动手,接触科学;少功利,专注基础……在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的几点收获,想分享给更多孩子,和他们的家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