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口罩预约登记,是昨天备受关注的事。不得不说,上海人有腔调,现场秩序井然,做法充满智慧。
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一批居民站了出来,主动放弃第一轮登记购买的资格,把机会留给马上要上班的人和物业、社工、志愿者、垃圾分类人员等更需要防护的人。
这些上海人,很美。因为他们做到的不仅是谦让,还有自律。他们做这样的选择时,心里肯定已经做过判断:即使家中口罩不多,但只要做到“自觉在家不出门,不给国家添麻烦”,安全还是可以保障的。
疫情面前,不同人会有不同表现。有人镇定,有人恐慌;有人披坚执锐,有人踯躅不前。害怕避险是人之常情,迎难而上是最帅“逆行”。我们不能期待每个人都高风亮节,但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清醒、理智,不传谣、不添乱。
今天,部分企业、单位已经开始上班,更多的人还在返沪的路上。防输入的问题还没完全解决,防扩散的任务还在不断加重,疫情防控形势格外严峻。基层工作者已然高负荷运作,人力有时而穷,我们不能只期待他人奉献,也应该扪心自问:此时此刻,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成为有腔调的上海人。
首先还是那句话,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和能力,克服麻痹松懈和侥幸心理。少出门,不聚会,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只要可能,就宅在家里,减少人际接触,这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保护,也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其次,已经返城返工的新上海人,应当主动汇报,做好自我隔离。这不仅是爱他人,也是爱自己。在沪过年者,保持警惕的同时,也应做到不歧视返沪者。这一点很重要。这不只是关乎道德——我们的敌人是病毒而不是同胞,即使从现实考量,越歧视外来返城者,就越会导致刻意隐瞒甚至破罐破摔,造成更多不可控、不必要的传染。用关怀温暖忧惧之心,用服务化解后顾之虑,才能让这座城市的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想想吧,连日本人捐来的物资上,都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我们这些“血浓于水”的同胞,其实都是一条船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