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迎春(版画) 春到人间从此立 一袭梅香迎新岁 灯节与灯谜 少就是好 “豪密”:中共最早密码 书斋随感
第14版:夜光杯 2020-02-03

少就是好

韩浩月

到中年之后,我喜欢上了“少”。年轻时崇尚“朋友遍天下”的感觉没有了,朋友嘛,多固然是好的,少一点也没关系。没朋友也没什么,中年心境里最重要的一条是,能享受得了孤独,并且能在安静中自得其乐。

有几年了,我恐惧出去参加饭局,尤其是人多的那种,过于喧闹,结束之后满身疲惫不说,单单是点满了整桌子的菜吃不掉就很是让人难过。不去参加,眼不见心不疼。除了老年人,可能我们这代中年人对粮食、蔬菜更加珍惜了吧。

有一次我回乡,中学时的一位同学是当地富豪,他没有请我去大饭店,而是开了车把我拉到一条偏僻的街巷,点了两个菜、两碗汤,要了两个雪白的馒头,那顿饭吃得开心,久久难忘。

此后再有朋友聚会,每逢点菜环节,我就会说四个字“少就是好”。有的人能听得进去,数着人头,适当地上了几道菜就停了。有的人听不进去,非得搞得盆满钵满,那好,他埋单。

我自己在家的时候,一切也以“少”为标准。早餐一碗粥、一颗鸡蛋,午餐一碗清水面放几根菠菜,清煮,油和盐都不放。吃得少的好处是,人会觉得肉身与精神都清爽一些。油腻中年是怎么来的?多数是不知道节食得来的。

我在家用水壶烧开水,泡好两杯咖啡后,壶里剩下的刚好够装满一个暖水瓶,这一天,暖水瓶里的水就够泡茶用了;孩子们晚上回家吃饭,用一个量杯把米倒进电饭煲里,蒸熟了,刚好盛满四碗,每个人吃得干干净净,吃饱了,而且碗里一粒米也不剩。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标准,不能要求别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但整体上看,如果我们的生活里不凡事都追求那么多,和欲望有关的都尽量少一点,烦恼会不会消失许多?

饭要少吃,话也要少说。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话说少了还能达到沟通情感的效果吗?那要分怎么说,谁来说。

比如前段时间我看了部电影,《过昭关》。影片里的老人千里迢迢去探望他病重的朋友。在初见、交流、告别这三个环节,重病的老友只不过说了三句加在一起十来个字的对白,分别是“吃饭了吗”“留下来吃饭吧”“慢些走”。这十来个字表达了乡村人最为浓烈的情感,他们把所有的想念、悲痛、感慨与不舍都浓缩在“吃”与“走”这两个关键字眼上,这是中国农民关怀对方的最朴素表达,这种表达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了乡村文化的厚重与朴素。

弘一法师最著名的书法作品,除了《悲欣交集》,还有《知止》。如果说“悲欣交集”这四个字表达了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那么他仅用“知止”这两个字就传递出了他全部的生命态度。

互联网时代,一切都显得太多了。手机里装的APP多,但常用的不过那几个。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多,刷了几个小时能记住的没有一条。朋友圈里看到的动态多,但不知道哪位是可以随时打电话过去聊天的朋友。

于是,“少就是好”便有了哲学意味。不用刻意去追求这种意味,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只要那些少的事物能给你带来愉悦,那就大胆地去享受,不必在意别人目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