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
写这本书的读后感应该用这本书的写法,也就是说,保持素材的生鲜度——
因为作者莱恩曾写过《孤独的城市》《沿河行》,我都读过,了解这个作者的情感是敏锐的、文字是聪慧的,充分咀嚼了现代生活的本质和表象,就散文而言,可达脱骨酥烂的程度。但我把封面上有块生肉的《生肉》这本小说搁置案头足有一个季度,最终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气呵成读完的:并不是因为宅家时间多,好看的书根本看不完,而是因为——在疫情时期涌现了大量的即时写作,追随主流媒体每日更新的数据和地图,最直截了当地记录每天发生的非正常日常生活;而这样的叙述氛围恰恰是《生肉》刻意追求的效果。
所谓“生肉”,指的是莱恩用一批未加工的原始信息构建而成的作品(她甚至在正文最后列出了来自互联网的真实素材)。她在推特发布了写作计划,实时更新写作动态,坚持每天写,只写不改,为期七周,创作完毕后即刻关闭推特账号。这是用手机、网络直通写作场域的一次尝试,直播了美国中产日常之乏味,插播了世界动荡之灾难;恰如生肉有肥有瘦,有时还会鲜血淋漓。有人认为这是一场即兴行为艺术,有人认为这本书不应该划归到虚构小说的范畴,但无论如何,实验的结果很有趣。有媒体评价此书时写道:很多年后,当我们试图回想这个时代的样貌时,我们会首先拿起这本书——
人们会怎样回忆起2017年呢?莱恩笔下的实验文学作家凯西刚好40岁,一边和前男友藕断丝连,一边准备与年长29岁的未婚夫结婚。故事从8月的意大利婚礼开始,在9月单身抵达希斯罗机场告终。凯西的生活完全浸没在不断推送的消息中——甚至于在结婚现场,包括新娘在内的所有人都急切追看白宫首席战略官被撤职的爆炸新闻——2017年的夏洛茨维尔暴乱,特朗普入主白宫,休斯顿的天灾,格伦费尔大厦的人祸,特朗普的推特言论,欧洲难民之殇,英国“脱欧”乱象,新纳粹主义在全球抬头,核武器的威胁……这些国际大事件以简洁的新闻体出现在手机中,并无缝连接到凯西的中年女性日常生活:挑战化妆术、揶揄自己身上的赘肉民主共和国、给新丈夫的生日礼物、评价新开幕的艺术展……我们能看到纽约中年文青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怀缅,对现实的无助,对处置信息的无能,以及任性——她甚至坦言自己期待末日。
我可以尝试把上一段中的两个省略号里的内容做如下概括:这场生肉式写作是“中年女性自省+美国中产生活细节+新闻社交平台热搜+知识分子抑郁多思”的生猛搅拌。事实上,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素材不可能没有经过选择;哪怕作者刻意地不择选,出现在她视野里、手机里的那些消息本身已经过了社会性的一轮轮筛选——打个残忍的比喻:你不可能在卖下水的摊贩那儿买到M9牛排。而且,任何作者的写作都不可能不经过自我的筛选,意识和潜意识都将流露在字里行间——再打个形象的比喻:看似一盘简单的刺身拼盘,却很能见得食材良莠和厨师的功力。
同样的问题是:人们将会怎样回忆2020呢?被普遍冠之“魔幻”的现实已自然而然地成为众多日记体:讲述封城生活,讲述方舱生活,讲述志愿者生活;同时全员上线,追踪世界各国的数据和防疫策略,几亿学生在家上网课,几亿白领在家办公,出行要刷码,快递在小区门口摆地摊……这些和网络紧密联系的“生肉”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鲜、强烈、引人深思,那么,具有人文精神的当代创作者到底该把这些生肉做成怎样的大餐?
莱恩尝试了处理这个严肃的文学命题:创作者该如何零距离地介入当下?在没有距离、没有沉淀、没有先见之明、也没有后见之明的前提下,越来越纷杂的当下现实该如何进入创作领域?她试图用生肉式写作抗拒后见之明、精雕细琢的传统写作方式,但也必然坦露了这种即时写作的优缺点:没有新闻写作的深入,没有传统小说的叙事性,但有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式的鲜活和丰富。因而,在疫情时期,我很想和大家分享这本书,也愿莱恩的尝试能为我们贡献一点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