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3日 星期一
绣娘做口罩 “跨界”传递爱 找田老师辅导要领号
第9版:文体汇/跨界 2020-03-22

绣娘做口罩 “跨界”传递爱

孙艳玲的口罩厂

孙艳玲穿着民族服装在刺绣

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先前开发的“约口罩”微信小程序,连日来竟然接到了许多来自日本的电话,这让该中心主任刘亚军颇为惊讶。“约口罩”小程序开发的最初目的是便于居委会、街道等发放口罩,怎么会有海外问询者?得知日本友人也需要口罩后,他回复日方:“我们可以无偿提供给友邻。”

从零学起

这不是文化人第一次“跨界”口罩圈。国家级非遗“满绣”传承人孙艳玲也率领绣娘,开了两家口罩厂,如今还接到了海外订单。2年前在深圳设立了中国满绣博物馆的孙艳玲,年初与中国妇联的一众姐妹联手,在广州和湖南建了两个口罩厂,日均口罩的产量已达到50万个。“先是朋友圈里有人主动介绍我们生产的口罩,渐渐地,意大利、伊朗、美国、韩国、日本等等国家都有订单来买我们的产品。”孙艳玲说。

满绣,即靺鞨绣,孙艳玲的作品里透着东北人性格里的粗犷和豪爽。2005年起,她带领着一群绣娘正式生产靺鞨绣产品,她回忆:“那时候,我还是老师的头脑,光凭一腔热血去做产品投放,完全不懂如何用商人的思维去考虑经营问题。”正如孙艳玲所说,传统的靺鞨绣具有色彩艳丽、对比强烈、构图夸张的特点,这曾是它的优点,也成为限制它融入现代审美的缺点。

今年1月26日,孙艳玲接到全国妇联的指示,口罩工厂正式启动,“妇联希望我们做口罩工厂,是因为我们有场地也有劳动力,上马比较快。”但是,生产线机器如何运输到位,消毒车间如何建立,10万级的灭菌消毒如何达标,她要从零学起:“作为一个有情怀的艺术家,也是一个纯粹的外行,在整个过程当中也受过骗、上过当……”

从生产口罩起,孙艳玲和她的妇联伙伴们有时候一天只能睡两个小时,使出浑身解数,“以前我不是党员,现在我入党了,遇到这样的情况,党员就是第一时间要冲上去。去疫区采购返回都要隔离14天,我们好多伙伴一时家也回不了,还不被理解,体重掉了十几斤。有时为了多采购一点熔喷布,想方设法求人。”这些都是孙艳玲之前做文化企业从未遇到过的。

做文化企业的人,投入口罩生产自然带有文化企业的特点。孙艳玲及其绣娘在口罩的质量品质上尤为讲究,对于口罩边线的扎缝、耳挂的烫点更精致一些。绣娘还帮忙宣传口罩的作用,“可最终绣娘把大部分口罩都捐赠了。算来算去,我们企业其实倒贴了很多。”说到此处,孙艳玲忍不住笑起来。

现在,随着国内疫情一日比一日稳定,孙艳玲两处口罩厂的产品供出口的部分占比越来越大。

实现盈利

上海也有文化人新开口罩厂短期内就实现盈利的故事。从事影视节目制作以及设备制作的蒙翰集团,通过增设口罩流水线,不多久就发出了年前欠着的年终奖,缴上了房租等,续上了现金流。该公司董事长薛来民透露:“口罩厂已经开晚了,2月21日才开工,但是昨天就有一个日本企业订了550万个口罩……”而这一单,正是刘亚军传递的信息。此前,他们都是依赖小朋友的网课制作来“支撑”的。为制作网课而开工,又四处买不到口罩的状态提醒了薛来民,“干脆我们自己生产口罩吧!”于是,他们很快就在嘉定找到了300平方米的厂房,辟出25平方米做了无菌消毒房,进入了生产状态。”每天产量达到了50万至80万只。原本等疫情结束,公司可能将一部分生产向劳防用品延伸,可是没想到,去日本的朋友带走了他的口罩,又给他带回来了日本订单,随之而来的还有韩国的订单。

“疫情之后,戴口罩也许会被许多人接受,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以后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都会需要戴口罩。”薛来民感叹,无论如何,这次紧急投产挽救了一家文化企业,没有一个员工被辞退。他甚至考虑延伸到劳防用品生产,为暂时还未恢复的文化生意拾遗补缺。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