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春兴 行空——华山系列(油画) 在卿云中望见光华 享受精神食粮 踏青 於梨华的悬空书房
第19版:夜光杯 2020-05-15

踏青

刘蔚

去松江办点事情。办完事,时间尚早,便与妻子坐了两站地铁,来到醉白池公园。

上一次到醉白池还是十多年前。光阴荏苒,时光飞逝,没想到,此次故地重游,竟然过去这么长时间,而且是在新冠疫情刚刚得到控制但还不能松懈的背景之下,因此,进入公园前,出示随申码、填写个人信息,一个都不能少。然后才入得园内,顿觉满目春色,扑面而来。

醉白池公园里有不少参天的大树,暮春时节,已然枝繁叶茂,浓荫冠盖。树下,间或鲜花绽放,娇艳迷人。漫步园中,但见楼阁掩映,池水青碧,曲径通幽。游人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虽然都戴着口罩,但轻松的步履却传递出了挣脱羁绊、踏青春游的雅兴,不负春光、拥抱自然的快慰。

踏青,也称踏春,一般指的是春天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现在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春秋战国时期,春游踏青已经成为一种祭祀与游乐兼得的民俗活动。《论语》中记载:“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雩是暮春时求雨的祭礼。想象一下,春暖花开,穿着春天的衣裳,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儿童,在沂河里痛痛快快地洗个澡,在舞雩台上任和煦的春风吹拂,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既完成了祈雨的仪式,又是拥抱春天的踏青郊游,那是多么令人快意啊!

到了隋朝,踏青演变成了一项比较普遍的民俗活动。隋朝著名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就以鲜艳的笔触,对人们在明媚的春光中尽情踏青游乐做了形象的描绘。到宋元时期,终于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以春游踏青为基础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便生动细腻地描绘了清明节时汴京(开封)城外汴河两岸的热闹景象。在这幅风俗长卷上,画家描绘的人物达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节的盛况与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由此可见一斑。

清明扫墓踏青,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人生哲学,或者说一种生活的辩证法。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此时祭祖扫墓,是对先人的缅怀,意在慎终追远,铭记历史。然而,人又不能沉湎在过往的回忆中而不能自拔,总得面对当下,走向明天。因此,扫墓完毕,及时转换心情,踏青春游,从生长的青草、盛开的鲜花中感受春天的气息和生活的美好,勉励自己振作超越,过好人生的每一天,实在是很有意义的事。缅怀先祖与珍惜当下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的统一。当然,清明扫墓和踏青,也可以分开进行。就像在醉白池公园,人们尽情地享受着融融的春色。几个老人坐在池边的亭子里,晒着太阳,慵懒而又悠闲;一个年轻的母亲肩挎双肩包,带着孩子徜徉在林荫小道,她边走边背诵骆宾王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背到这里,她停顿了一下,孩子朗声接上:“红掌拨清波。”

曾经以为醉白池与李白有什么关联,此番重游,纠正了我的这一想当然的错误。醉白池,原系宋代松江进士朱之纯的私家花园,清顺治至康熙年间,工部主事、画家顾大申在旧园址上重建,他效仿宋朝宰相韩琦仰慕白居易,故而将该园命名为醉白池。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曾在此觞咏挥毫;孙中山先生视察松江时,曾在此地的雪海堂会见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并作重要演讲;这里还收藏有赵孟頫的书法真迹《前、后赤壁赋》等石刻艺术瑰宝。

春游踏青,既是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又欣赏到了历史人文的遗存,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