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 压紧压实责任 从细从严排查 警惕形形色色的家长“神助攻” 依靠改革开放培育新机开拓新局
第2版:要闻 2020-07-15

警惕形形色色的家长“神助攻”

纪玉

昨天,就昆明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被质疑事件,云南省科协相关负责人称,已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和调查组介入。前天,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发布声明称,经初步核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奖项目学生系该所研究员之子,该研究所已成立调查组。

此前有网友质疑,这项研究工作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医学或生命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水准,但该项目资料显示,其竞赛组别是小学组,公示中唯一的研究者是昆明某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某。

小学生一定做不出较高水平的研究吗?恐怕不能马上下这样的判断。不过,从媒体报道来看,此事确有较多疑点。

比如,在线展示的部分实验记录显示,陈某某在2018年1月还不知道什么叫基因。然而,一年多后,他就能凭借与基因有关的、有一定研究难度的项目,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奖项,难免叫人觉得不可思议。他的知识积累足够吗?

家长参与指导孩子的科研项目,不是完全不行,但完成项目的主力应该是孩子自己。此事中,被质疑的项目有多少是孩子自主进行的?家长在其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还能不能算孩子自己的项目?

上月,《半月谈》就报道过“隐性加分”现象:一些“神通广大”的家长亲力亲为,从搞科研、策画展、发文章等方面,砸资源、拼人脉,为孩子升学全面助攻。一位当过“枪手”的博士说,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代工”过一个项目,“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替某领导的孩子参加一项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做的。”

事关教育公平,被质疑的获奖项目有没有猫腻,应查个清楚。同时,对于利用隐性权力在升学考试中“神助攻”,也要有更多关注和警惕。超越孩子的真实能力,家长越俎代庖、利用掌握的资源给孩子“镀金”,实质上就是弄虚作假、破坏公平。孩子即使一时取得荣誉、获得好处,其真实水平也总有一天会被看穿。更不要说,这种行为是在剥夺他人公平竞争的机会。相关竞赛、考试或选拔,应从规则上尽力杜绝这种“神助攻”行为,守住“公平”这条底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