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星期日
教育援藏 爱满天下 “多重身份”助力“弹好钢琴” 有朱爸爸、周妈妈,还有大管家……
第5版:上海新闻 2020-08-21
复旦附中西藏班教师团队用心浇灌“格桑花”成长

有朱爸爸、周妈妈,还有大管家……

千里迢迢来家访的朱旻峰老师(右二)在日喀则雄章乡清卓村与学生普布旺珍的家人合影

“朱老师,我被录取了!谢谢您!”最近一段时间,最令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老师朱旻峰高兴的事,莫过于收到这样一条报喜消息。消息发送人都是他刚刚送走的高三西藏毕业班学生,有的学生为了消息发送成功,要跑上一公里赶到乡里有信号的地方。在他们的眼里,朱旻峰是曾走过7000多公里最远家访路的班主任,是曾在疫情暴发后陪伴学生度过“隔离”时光的知心老师,更是如父如母的亲人。

其实,自2002年复旦附中招收首批西藏学生以来,像朱旻峰这样倾力付出的民族教师还有许多。为了浇灌“格桑花”们成长,民族教师团队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也发生过更多动人的故事。正如朱旻峰说的:“看着他们从青涩少年成长,如美丽的格桑花般盛开,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高兴。”

一条家访路走了7000公里

在上海,老师家访最远不过走几十公里,但是,朱旻峰对学生的家访路却走了7000多公里。2017年,朱旻峰带了他从教生涯中首个西藏班。那年暑假,他就不顾高原反应,首次进藏家访,家访率高达81%。去年暑假,朱旻峰再次来到西藏,在完成了20名拉萨学生的家访后,又独自驾车走访了日喀则、山南的学生家庭。一周内,仅在西藏境内,他就开了2000多公里,走访了43个西藏学生里的38位。“除了住在无人区里的学生和实在太远的学生家庭,基本都走到了。”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朱旻峰就出发了。在青藏高原上跋山涉水,他遇到过山体滑坡、桥梁垮塌。学生普布旺珍家住日喀则雄章乡清卓村,海拔5300米,朱旻峰忍着高原反应完成家访,返程曾遭遇冰雹。为了去看一看学生巴桑罗布在山南小村庄的家,朱旻峰甚至蹚水过河。“没人做过必须家访的硬性规定,之前也没人像我这样家访。但我很想去这些孩子家里看看,”谈起曾走过的家访路,朱旻峰说,这是一名教师该做的事。“和内地孩子不同,西藏学生远离家乡来到陌生城市求学,难免有诸多担心、紧张,而他们的性格也大多腼腆内敛。我既然当他们的班主任,就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我想要走进他们的家庭,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故事,听听他们的困难和要求。”

“朱爸爸”的到来,让高原上的学生和家长激动万分、许多孩子甚至提前半个多小时就在村口站着,生怕朱旻峰找不到地方。好几位家长说:孩子从小到大,您是第一个来家访的老师!而西藏学生家庭的淳朴和热情也打动着朱旻峰。“每一口酥油茶,每一个热泪盈眶的眼神,都让我感动。我就想,只要身体吃得消,这样的家访还会继续,多走一家是一家。”

谈恋爱要让“周妈妈”把把关

“周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细心呵护着我们。”周丽君是复旦附中上百位在校藏族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也是孩子们公认的“好妈妈”。虽然她如今担任学校民族教育办公室主任,不再做班主任,但是她的每个周六和节假日,仍然都泡在学校,给了孩子们。她曾连续四年留在学校陪藏族孩子过除夕等传统节日,还曾把思乡的西藏孩子带回家,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

“是周妈妈帮助我走出情绪‘黑洞’。她就像太阳一样,照亮了我的人生。”卓玛(化名)如今已经在上海财经大学读大三了。高三期间,卓玛曾因为家庭、学业等各方面压力患上情绪病,不得不求助医学帮助。那段时间,每天中午周丽君都会特意留出时间,和卓玛聊上半小时,引导她排解不良情绪。每到周末,周丽君如果不陪卓玛去医院看病,就把她带到公园,带回家,多走走多看看。妈妈对西藏姐姐的好,甚至曾令周丽君自己的孩子安安吃“醋”。但是,安安说,他非常敬佩他的妈妈。“不仅因为她给我的爱比马里亚纳海沟还要深,更因为她对西藏哥哥、姐姐的爱,让我看到她对工作的责任心和对他人的善良。”

如今,卓玛每学期都要回几趟复旦附中这个“家”,像中学时代一样,会找她的“周妈妈”谈心聊天。上学期,卓玛谈恋爱了,她还特意将男友带来给周妈妈看,让她把把关。“看到卓玛,就像自己的女儿一样。其实,人与人之间正因为有爱才越来越亲密,我的一点付出也赢得了孩子们的尊重和爱。”周丽君说。

格桑花开离不开“后勤管家”

“民族教育办公室工作,就像一个小社会,学生的学习,学生的衣食住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是老师们工作的内容。民族教育工作更是方方面面的二十四小时的全覆盖。”如果说,“朱爸爸”“周妈妈”是像亲人般关心藏族学生的好“家长”,已经在民族教育办公室工作四年多的何国华则是这个大家庭里不可或缺的“后勤管家”。小到节假日学生活动组织物品采购、双休日寝室内务卫生检查指导晚点名,大到西藏插班生艺体课管理,学生外出活动带队管理,何国华的工作细化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能够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帮助到他们,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2017年上半年的一天午夜,何国华接到2019届学生德吉拉姆的电话,她正陪同同学丹增卓嘎在长海医院看急诊,初步诊断胰腺炎,但是带的现金不够。何国华二话没说穿上衣服就往医院跑。每年假期,西藏学生回家,何国华总要亲自送机。遇上清晨的航班,他时常就在学校办公室合衣休息一下就出发。每年过年,都是他最忙的时候,留校西藏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一日三餐,以及重头戏年夜饭,都要一一张罗,甚至年夜饭的菜单都由他和同事们亲自精挑细选,让没有回家的学生在学校一样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热闹的过年氛围。

从雅鲁藏布江边到黄浦江畔,美丽的民族团结之花在复旦附中盛放。自从2002年复旦附中首次招收西藏高中插班学生以来,已有500多名藏族学生在这里学习。毕业生成绩优秀,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被北大、复旦等著名高校录取。现在学校共有三个年级的西藏学生130人。历年来,谢应平、张之银、曾德琨、周丽君、王艳玲、夏浔等多位老师数次获得上海市民族教育先进个人、西藏自治区民族教育先进个人、上海市“金爱心”教师一等奖、复旦大学钟扬教授基金一等奖等荣誉称号,学校去年还荣获“2016-2018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西藏孩子们告诉记者,最想对老师说的除了谢谢还是谢谢,是老师无私的爱,让他们在这座陌生的城市找到了家的感觉。本报记者 马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