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过老城厢旧街居址 世界的一天(插画) 艺术家温馨的家 红艳艳辣椒挂起来 老师们 “逛”论
第17版:夜光杯 2020-11-02

艺术家温馨的家

吕其明

编者按:七十年前,一个团结上海文艺家的组织,一个属于文艺家的家——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了。今日,老中青艺术家代表共庆这文艺人共同的节日,忆初心,话使命,展望新时代。

我今年90岁了,跟文联也结下了几十年的不解之缘。我清楚地记得,1965年3月在上海音协的一次党组会上,大家对“上海之春”的初选节目作了研究,认为歌颂祖国和人民、歌颂党和人民军队的作品还应加强。会上一致决定,由我赶写第一部作品,并起名《红旗颂》。当时36岁的我,毫无思想准备,时间短,任务重,担心难以完成,但我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于是毅然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大胆进行了创作。1965年5月,在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著名指挥家陈传熙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和上海管乐团联合首演《红旗颂》,受到热烈欢迎。回首往事,我感到若是没有文联,没有音协、没有“上海之春”为我提供良好的机遇以及创作条件,如果没有前辈们的信任、鼓励和促进,就不可能有《红旗颂》。因此,我对这些音乐界前辈们,对于文联、对于“上海之春”这个平台充满感激、敬意与谢意。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艺术创作的永恒规律。上海市文联这个大家庭也搭建了各种平台,组织不同领域艺术家一起深入生活、学习交流。记得2012年,市文联组织了以“永远铭记延安讲话精神,始终代表先进文化方向”为主题的学习采风团,由秦怡、黄准、刘子枫等一批活跃于电影、舞蹈、杂技等各领域的艺术家组成。我作为市文联副主席也参与其中,并担任了采风团副团长。这次

采风也是圆了我70年的美梦,1942年,我们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学习了毛主席的《讲话》,当时我们多么向往圣地延安啊!而在这次为期五天的学习采风活动中,我们与当地艺术家进行了座谈交流,在延安与鲁迅艺术学校师生一起向老区人民献演了一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我们还走访慰问了多家贫困农户、瞻仰了众多革命旧址……通过非常丰富的采风活动,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深入生活,刻苦磨练,努力谱写新时代的奋进曲。

70年弹指一挥间。1949年5月26日,19岁的我跟随所在的华东军区文工团进入上海。去年5月26日,上海市文联等单位主办了“再现上海解放前夜”——上海文艺界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主题活动,让我再次重温了70年前那一刻,感慨万千。我是喝着黄浦江水成长的,如果我能有一点小小成绩的话,应该归功于党和祖国对我的培养。主题活动当天,老中青各门类艺术家百余人淋着雨,与数千群众共同合唱《歌唱祖国》,大家热情高涨。我觉得,文联组织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让我们铭记幸福来之不易,同时激发创作灵感,更好地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抒写波澜壮阔的新时代。

从上世纪50年代上海市文联成立到现在,我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文联是艺术家温馨的家,它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这个大家庭里,有过非常多的前辈、先驱、大师,创造了无数荣耀与辉煌,也指引着我们不断向前。如今我已是耄耋之年的老文艺工作者,我希望抓紧时间继续创作,也希望“后浪”们不断传承创新,青出于蓝胜于蓝。责编:吴南瑶

我的家,我的学堂。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