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家长群”岂可逼“疯”家长? 线上新增虚拟馆 足不出户买全球 “公筷公勺”为啥进了地方立法 从外企白领到小巷总理
第6版:要闻 2020-11-02

从外企白领到小巷总理

——记长宁区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盛弘

盛弘(中)热爱鲜活的社区工作

秋日的阳光洒在黄金城道的银杏树上,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霞衣。盛弘拿出她最爱的银杏叶胸针别在胸前,“银杏还没到最黄的时候,再过一阵就会迎来它一年中最美的模样。”作为长宁区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她对这个社区的热爱溢于言表,“所有和这个社区相关的物件我都特别喜欢。”

10年前,30岁的盛弘离开让人羡慕的外企,先到街道,后到居民区工作。弹指一挥间,在荣华居民区已近8年。“后悔吗?”是她听到最多的问题。“社区工作多么鲜活,多么充满温度和魅力”,她的答案不言自明。

难忘抗疫“在一起”

9月29日,盛弘现场聆听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时哭了,看抗疫剧《在一起》,又哭了,因为太有感触了,在社区抗疫的那些日日夜夜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

2.02平方公里的荣华居民区,有42个小区,3.3万名中外居民,超过一半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抗疫挑战前所未有,一晚最多时会有9个人上夜班。起初工作人员心里都没底,盛弘总是冲在前面,稳定队伍情绪,每天调整排班,合理分配人力。面对各种突发状况和形形色色的担忧,盛弘都要处理好,做好解释工作。她的手机从早到晚响不停,最紧张的那几天,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因为从居民区最东面到最西面要走30分钟,盛弘每天的步数都在一两万步,讲话讲到喉咙哑,偏头痛常发作,严重时就呕吐,但她吃过药稍作休息后又继续工作。抗疫期间,盛弘也认识了很多新同事和朋友,前前后后有390多位志愿者加入进来,成为战友。

拜社区居民为师

“社区工作可能比较琐碎,但背后的意义却很大”,盛弘说,这些年社区不再是提供简单的基础服务和民生,住在这个社区的人更加注重品质民生,哪怕办一个活动、递一封信,都希望更加有温度,这就是为什么这里会设计四种语言的防疫融情服务包送给居家隔离人员,里面包括了健康监测记录册、口罩、消毒片、日常生活服务小贴士等,一方面是欢迎回家,另一方面让人感觉在家隔离不隔爱。

在盛弘眼里,社区是个永远都可以像海绵一样吸收学习新东西的地方,每年都会有新的政策出来,新的事物出来,又会接触不同的人,像领馆工作人员、艺术家、老兵、全职太太……每个人会有不同的闪光点。社区工作就是做人与人的工作,是有情感交织、能够产生共鸣的地方。像民主协商也有独特的魅力,哪怕大家为一个小区停车位涨价争论,开了N次会后慢慢形成共识,经历了这样一次过程,就像翻过一座山,看到了远处的风景。“和不同的人接触,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同时,他们会给予你养分,在居民区就拜居民为师,既被需要又有收获,这就是做人的工作无穷的魅力所在。”

国际社区也是一个很好的窗口,生活在这里的外籍居民也会积极参加社区活动,融入社区生活,他们把上海、把长宁当做他们的第二个故乡。当听到有一些住了十几年的外籍居民说“我也是上海人”的时候,盛弘感到很有成就感。 本报记者 屠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