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
叶梅女士的新作《粲然》采取纪实的手法,刻画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始末。作为我国自主组织建设的第一个大科学工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从1984年10月破土动工,到1988年10月首次对撞成功,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就创造出从无到有的罕见奇迹,聂荣臻元帅将其誉为“继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核潜艇等之后的又一巨大科技成就”。
全书取《诗经·唐风·绸缪》之句开篇:“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这首诗为全书奠定了一种“深情”的基调。叶梅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观察力,满怀深情地刻画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比如,书中多次提及的李政道先生,不到20岁时远赴海外,在阔别26年之后回到祖国,已经是誉满全球的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在对撞机工程以及祖国科教事业与人才培养中所做出的贡献有口皆碑。书中用一句话概括:“他带回了一个传奇,之后又创造了一个个感人的传奇”,着墨虽不多,一切已在不言中。对撞机工程涉及的人物众多,事件更是不胜枚举。这本书巧妙采用群体素描的方式,重点选取几位典型人物,意在以一代指成百上千,体现科学家及科学工作者可贵可敬的精神品质。《粲然》来源于作者的细致观察与口述走访,不论是此前很少披露的信息,还是读者已熟知的内容,看这本书时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感悟。书中提及对撞机工程不仅支撑着众多科学发现,而且派生出的科学技术也不计其数。2013年在SARS疫苗研发中,我国生物学家饶子和团队的发现独占鳌头,所利用的设施正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一机两用”——同步辐射光源。
正如作者所抒发的那样: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凝聚了一批中国英雄的智慧创新,为国争光,为民造福,为人类“开天眼”。科学的成就需要“磨剑岂止十年”的坚韧,写成这样一本兼具科普与人文价值的著作,同样也需要耐得住寂寞。阅读那些生动贴切而充溢感染力的文字,科学术语不再是一个个生僻晦涩的名词,大国利器也不再是普通人难以触及的领域。整本书不仅立意高远,细节之处也分外用心。对于读者而言,这本书恰如一汪蕴含教育意义与科学知识的清泉,值得驻足汲水,涵养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