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羽朦在杨浦区文化馆上课
每周两次,同济大学90后古琴老师倪羽朦都在她专属的古琴教室里迎接来自各个专业的学生。他们有的身着汉服,是经学校汉服社的朋友推荐而来;有的则是看了古装剧里文人雅士抚琴的风姿,心向往之才报了名。来到倪羽朦的课上,他们更切身地感受到传统古琴的魅力。
作为杨浦区区级非遗项目古琴的传承人,倪羽朦最初学弹古琴,是因为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倪羽朦的父亲是中国当代著名斫琴家、梅庵琴派第四代传人倪诗韵,是个实打实的“琴痴”。“小时候在家,除了吃饭和睡觉,父亲都在弹琴。家里永远飘荡着袅袅琴音。有时候好奇,我就过去看一会,更多的时候就边做自己的事,边听着父亲的琴音。”可能是自父亲遗传而来的音乐天赋使然,还在读小学的倪羽朦听几遍曲子,便能学个大概。直到一次为了学校的文艺表演,她才跟着父亲学了一首《秋风词》,真正与古琴结下不解之缘。
走进倪羽朦的家,从书架到桌椅都是古色古香的中式设计。从小浸染在父亲琴音中的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溢于言表。但最初她选择学的是二胡,后来又因专心学业中断许久。直到高二,因为准备艺考,倪羽朦才与古琴再度“相遇”。她跟着老师进行系统的学习,决心将古琴作为自己一辈子的事业。
倪羽朦的屋子里摆着满满两书柜的琴谱、琴书,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我正准备要搬家,大部分都收了起来。如果全部摆出来,至少要放满一整个客厅。”这些全是父亲传给她的“宝贝”。“不管是古琴谱,还是涉及古琴的诗书画、小读本,只要与琴有关,父亲就视若珍宝,收藏起来。”得益于这些资料,倪羽朦和父亲整理出了一本古琴教材,将于今年出版,这将是中国综合性大学的第一本古琴通识课教材,对古琴的传承普及有着莫大的意义。
同济大学的古琴选修课,一个班30个名额,报名的学生却总有好几百。面对钢琴、吉他等更加“大众”的乐器,为何这么多学生会对“小众”的古琴情有独钟?古琴班班长向政龙表示,他是因为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爱上的古琴。节目中有一集介绍到唐代的“彩凤鸣岐”琴,古琴大师李祥霆还弹奏了《水龙吟》。“隔着屏幕,我都感觉到琴声的宁静高远,它扫净了心中不悦,让我平静下来。”进入同济大学之后,向政龙便选了古琴课,还自告奋勇当了班长,负责保管琴房钥匙,“我有一点点的小私心,因为班长可以提早一两个小时先去琴房开门,多练一会。”像向政龙这样热爱古琴的学生不在少数。倪羽朦透露,常常有人向她提议多开一些课时,甚至愿意牺牲吃晚饭的时间。于是倪羽朦在两小时的晚饭时间分出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给他们加课。
跟随倪羽朦学习一年多的邓灵瀚觉得,“国风”早已是大学生中非常主流的文化。“喜欢汉服、喜欢古琴、喜欢京剧,这在90后、00后当中太常见了。翻翻B站,全是古风视频。”邓灵瀚从小便喜欢音乐,学过电子琴和爵士鼓。随着涉及的音乐类型越来越多,她的音乐审美也越来越回归传统。她尝试了二胡,选修了古琴,最近还因为看了热播剧《鬓边不是海棠红》爱上京剧,“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的美和奥妙无穷无尽,让人怎能不着迷?”
“现在通过网络、影视作品,古琴的‘知音’越来越多,这是古琴文化发展、传统文化复兴最好的时代。”倪羽朦说。除了同济大学的课程,她每年还会在杨浦区文化馆开设古琴普及课程和讲座,也受到居民们的热情欢迎。去年,受疫情影响,线下活动无法举行,倪羽朦便每个月在B站和抖音开一次直播,偶尔还会邀请父亲和其他古琴家、学者参与,满足更大范围古琴爱好者的需求。“等疫情过去,我也会继续直播。跟上时代的脚步,古琴会绽放出新的魅力,让更多的人看见。”
本报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