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牧牛童子”铜砚滴 一枚古钱的缘分 43年前的国画新作 一把有故事的计算尺
第21版:民间收藏 2021-01-06

43年前的国画新作

◆蔡一宁

我收藏有一本1977年出版的《中国画新作》英德版活页画册,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北京),彩印,平装,外有函套,内含50张国画新作单页及3张内页目录(英文版和德文版),尺寸为9开:32.6厘米×23.8厘米。

从收录的50张作品来看,均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是1972年至1974年间的国画精品,部分选自于同年的全国美展,其中不少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及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所收藏,还被印成宣传画,海量发行,社会影响力巨大。当时有不少著名画家的作品入选,如关山月、钱松嵒、白雪石、宋文治、魏紫熙、陈衍宁、杨之光、方增先、唐大禧、王石岑、单应桂、张文瑞、张培础、陈章绩、鸥洋等。其中关山月、钱松嵒、白雪石、宋文治、魏紫熙、方增先等后来都成为了中国画坛承前启后、创新发展的大师。

从画作选取地区来看,岭南画派的居多,关山月、陈衍宁、杨之光、麦国雄、陈章绩、鸥洋、钟增亚、林丰谷、唐大禧、陈洞庭、尚涛、李延生、黄发榜、任贵生等均在其列,关山月有两幅作品入选,一幅是《俏不争春》(封面),另一幅是《绿色长城》,均成画于1973年。新金陵画派入选的也不少,如钱松嵒、宋文治、魏紫熙等。其他如海上画派、新徽派、京津画派、长安画派等也各自有画家入选。

从作品题材和表现形式看,“新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态特征和艺术价值取向:

一、倚重人物画现实题材。50幅中有31幅是人物画,这与当时艺术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等主流价值观及导向有关。

二、在山水画中融入劳动场景和建设成果成为主流,如《绿色长城》《毛竹丰收》《天堑通途》等,传统的笔墨山水因缺乏内涵而受到冷落。

三、在花鸟画创作中更多地运用新的图像符号,从传统的追求寄情抒怀和意境之美转变为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美,于是“花鸟小品”少了,“瓜果渔获”“稻海麦浪”“莺歌燕舞”的题材多了,如《俏不争春》《塘栖枇杷喜丰收》《瓜影满塘》等。

四、场景交代、人物造型和色彩表现上更多地借鉴了民间年画的特色,如《长征日记》《大娘的病好了》《练》等。

五、创作队伍多样化。不少入选作品来自参加全国美展的业余作者,包括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等,如创作《坚持不懈》的刘柏荣、创作《闪光》的张培础、创作《送子务农》的全太安等。

总之,《中国画新作》汇集的是一批带有时代烙印的历史之作,是峥嵘岁月的留影,是时代印迹的写照。大部分作者都本着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追求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精心构思,严谨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体现了“思想·生活·技巧”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些作品对于今天人们了解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欣赏、传承及专题收藏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