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与寒潮一同到来的,是新冠病毒的“反扑”。让人们见识到它的狡猾。
这些天,全国多地出现散发、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河北省石家庄和黑龙江省望奎县先后采取“封城”措施,多个省份的多个区市宣布进入“战时状态”。
面对陡然严峻的冬季疫情防控形势,人们难免紧张焦虑。这种情绪是正常的,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必要的。毕竟,此前全国上下确诊病例的动态清零,让大家多少有点麻痹。而随着春节临近,寒潮频发,加上春运期间的人员流动和聚集,很可能加大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日前也发出提醒:去年国庆节,“几亿人口在流动都没有事儿”,但春节期间流动,“不行”。因为现在正处于寒冬,低温非常适合病毒生存。
昨天,上海发布了《上海市商场、超市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等4个防控指南,针对商场、超市、农贸市场、餐厅和展会等提出了更加具体而精细的防控要求。加上此前六个节点的防疫举措,以及防输入的闭环管理,可以说常态化防控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这些细节,其实就是2021年1月和2020年1月的最大不同:经过长达1年的“打怪升级”,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疫情防控举措,无论是隔离感染者、追踪密接者,还是日常防疫措施,都在一次次与散发病例的“加时赛”中锤炼成熟,市民的防疫素养也得到普遍提升。这一切,都是我们战胜病毒的信心所在。也正因如此,张文宏医生才会断言:“河北疫情的控制将是毫无疑问地在1个月左右获得胜利”。
当然,保持信心的同时,另一个词仍需始终强调,那就是“慎终如始”。
这些天,因为临近春节,能否“回家过年”,成了热议的话题。近日,国家卫健委表示,倡导在工作地过年,尽可能减少人员流动。各地也纷纷响应,北京、上海、安徽、河南、山东、浙江等多地倡议“非必要不返乡”“就地过年”“线上拜年、见屏如面”等。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自古寄托了乡愁的情思和团圆的期许。去年因为新冠疫情暴发,很多人无法与亲人团聚,这也让去年的国庆假期成了“替代品”,人员流动堪比春运。今年,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背景下,依然无法回家,不少人有失望情绪,是难免的。
但必须认识到的是,过一个好年的前提,是防疫不容有失。在目前的疫情防控形势下,不把任何危险可能性带给家人与同胞,其实就是最好的春节祝福。当前,世界范围内多款疫苗已经研制成功,各国都在进行分发。但是足够高的覆盖率才能建立免疫屏障,这需要一个过程。病毒也在与人类赛跑。这个春节,尽可能地减少人员流动,减少病毒传播,可以说是人类跑赢病毒的“尖峰时刻”。
除了尽可能减少大规模人员流动,留在当地的人尽可能减少人员聚集也是关键。
此前,因为形势一片大好,不少市民早早地在饭店订了年夜饭,但随着冬季防疫情势的变化,国家卫健委也发布了通知,提倡家庭私人聚会聚餐等控制在10人以下。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很多省市的年夜饭市场打出“防疫牌”,提供到店打包或送餐到家服务,小份菜、位菜等也已经融入年夜饭市场。在上海,不少老字号餐饮企业也纷纷从菜品设计到配送严格落实防疫举措,将拳头产品做成套餐,力推线上销售线下送货模式的同时,也兼顾老年群体,推出预约店取模式。特别是推出“小家庭套餐”,让“防疫期间不聚集”理念深入人心。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些不仅是防疫需要,也是在创造新的商机。
有专家表示,从现在起到2月底,是防疫最关键的时刻。作为普通市民,最关键的还是响应国家号召,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跨过这个寒冬,我们将迎来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