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胜盼
冬日行走乡间,看到老人们手提着暖手炉,闲坐在暖阳中,我就会思念故去的爷爷。我6岁前随着爷爷生活在乡间。山区里,冬天寒冷,那时没有电热取暖器,更没有空调,暖手炉便算是一件家当了。
爷爷是个读书人,早年间曾出外游学,家里留存的这件暖手炉便是他在游学期间购置的。爷爷学成回到乡里,创办了乡小学,自己担任校长,为桑梓文脉传承耗费了大半生的心血。
我出生后,爷爷格外疼惜我,他留给我的文化启蒙也点点滴滴化在了我的心中。冬天,是乡间农人一年中最空闲的时候。这个时候,爷爷就会在火塘里烧红木炭,接着把木炭放到手炉里,左手提着,右手拉着我,寻一个有暖阳晒到的清净所在,抚着我的小手放在暖手炉上,等身体都暖和起来了,他就会慢悠悠地跟我讲述起戏文故事和乡间趣事。那个时候的我,总觉得心就像暖炉一样,温温的,暖暖的,那祖孙相依的幸福永远留在了我的童年记忆之中。
长大后,似乎天气也不再像以前那般寒冷了。爷爷渐渐老去,家里的生活条件也有了改善,取暖的方式多了,但这个暖手炉一直保存着。在寒冷的冬日,爷爷偶尔仍会使用它,即便不用,也会把它寻出来,擦拭一番。这件手炉长约9厘米,宽约8厘米,高约5.5厘米,重约500克,炉身光滑无纹,造型大气简洁,盖顶凿刻镂空,有通透感,属于花卉开窗小暖炉,底部有“张鸣岐制”四字阳文篆刻。
据史料记载:张鸣岐,明末浙江嘉兴人,中国最有名的手炉制作者。张氏手炉选用精铸红铜,铜质纯净,可塑性强,光泽柔和,造型朴实而富有变化。炉体娇小,大不盈掌,炉壁厚约3毫米,锻打而成不加雕凿。光洁圆浑、平整素净。炉盖的制作工艺繁复,皆系手工制成再磨光。纹饰多为几何状的冰裂纹,及缠枝菊、梅、牡丹等,华丽精美。张氏手炉的特色是炉体不锈蚀;炉盖炉身吻合紧密,经千万次开合而不松动;炉的内壁光滑;炉底部都有刻款,书法有度,运刀流畅。赵汝珍的《古玩指南》一书中曾说:“张鸣岐,嘉兴人,善制铜手炉,质匀花纹工致,以足踹之不瘪,一时重之,呼为张炉,朱彝尊尝咏之”。
张鸣岐的铜手炉在明末清初时非常出名,有“大彬壶,鸣岐炉”的说法。因此他的手炉历代都有许多仿品,现在市场上见到的张鸣岐铜手炉基本上都是后世仿品。爷爷的这件暖手炉购于上世纪初,所以基本上可以判定为仿品。即便如此,这件暖手炉的做工也是相当地道。更为重要的是,在爷爷和我的心中,这件暖手炉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因为那上面有着爷爷少年游学的记忆,也凝聚着暖暖的祖孙温情。爷爷离开我已经有十多年了,如今睹物思人,更觉念深情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