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隧道二线多年帮扶行动不便乘客 微信朋友圈“被折叠”引热议 脚下有路,指示牌却指往他处 “高风险” 数九寒天,97岁老翁被要求出院
第9版:读者之声 2021-02-01

数九寒天,97岁老翁被要求出院

经本报记者调解,护理院同意老人继续居住

晚报编辑:

我的老父亲今年已经97岁高龄。去年9月,我安排他入住了位于曹安公路万镇路路口的德胜堂老年护理院。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今年1月初,院方突然通知我,要求我父亲尽快出院,并且没有给出任何合理的解释。对此,我很不理解。我的父亲虽然年事已高,但一直安安静静躺着养病,也没有其他方面的不当行为。

况且,当时正面临着“极寒”天气。这样的“一言退令”,让我们都没了方向。若不是走投无路,我也不会求助于媒体。请晚报“和事佬”栏目帮帮我们!

读者 黎女士

【本报调解】

市民黎女士告诉记者,她的老父亲已经97岁高龄,她也年近7旬。她自己就是一名老人,长期以来,还要照顾一名耄耋老人,这样的压力可想而知。所以,她到处寻觅,最后选定了德胜堂老年护理院,让自己的老父亲入住。

可是,今年1月初,她却被院方告知,要尽快搬离。“那个时候,上海正遭遇数十年不遇的‘寒潮’天气。让我们一时间,去哪里找‘下家’呀?”黎女士难以接受,她说自己的父亲虽然年事已高,但始终脾气稳定、性格良好,也不争不吵,为什么就突然被要求出院呢?她就此事与院方沟通,未果。

近日,记者与德胜堂老年护理院取得了联系。院方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先前,接到上级部门的通知,要严格审查院内病人。他们认为,黎女士的老父亲身体各方面都恢复得不错了,所以他们才会通知黎女士,让她另外寻找一家养老院。

不过,对于这样的说法,黎女士表示不能认同。在她看来,年迈的父亲,始终需要医疗护理,更需要临终关怀。而这些专业的服务,是一般养老院给不了的。“试问,如果护理院不能够接受我父亲这样的老人,那还能接受什么样的老人呢?”

记者提出,护理院方面能否急家属之所急,主动再与黎女士方面取得联系,尽量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对此,院方同意。随后,在本报记者的牵头下,黎女士与院方协商,通过沟通,院方也做出了让步。截至发稿,护理院已与黎女士达成协议:黎女士的老父亲可以继续住在护理院内。

【记者调查】

问题看似完美解决,但黎女士的愁容才舒展了一半。她感谢本报“和事佬”栏目的帮助,但也道出了自己深埋内心的苦衷。

原来,这些年,黎女士为了寻觅一家护理院,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说老实话,因为护理院能用医保,所以,能够找到一家合适的、愿意接纳高龄老人的护理院,并不容易。其实,我就是为了能够让老父亲安心,我帮他养老送终,也尽到了我作为小辈的责任了。”横亘在黎女士心头的,还有一个最大心愿:老父亲能够在护理院内过完余生。

那么,护理院和养老院究竟有何区别?老人在护理院就不能够一直“待下去”吗?

记者查询资料后得知,养老院是以照顾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为主,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和养老照料服务的机构。

而相对来说,护理院都是由医护人员组成的,是为长期卧床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以及其他需要长期护理的患者提供医疗护理等服务的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一般的养老机构和普通医院都有所区别,不但提供了生活照顾、养生保健等养老服务,而且还可随时提供医疗救助等,让老人的家属有一种放心感,让老人也有一种安全感。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理院属于医疗机构,不能归口于养老机构,一般是服务于老年群体,护理院是集疾病预防、治疗护理和临终关怀为一体的,主要针对身患疾病而又缺人照顾的老年人而设。

记者查阅《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资料后得知,目前,并没有条例硬性规定,老年人在何等期限内,必须出护理院。

同时,记者也在网上看到,不少其他护理院承诺,老人能够长期入住,并提供相对应的优质护理等服务。这已经成了他们的标配“宣传语”。

据此,记者认为,关键还在于态度问题。当一名近百岁的老人入住后,院方所应考虑的,是如何在精神和生活上均服务好老人。特别是对于高龄老人,理应有更人性化的操作,不该让家属和老人寒心。

本报记者 徐驰 王新华

相关链接

1967年7月,英国桑德斯博士首次在东南方的希登汉创办圣-克里斯多夫医院,开始对临终病人全面提供专业化服务。人们将桑德斯博士称作“点燃全球临终关怀火炬的圣人”,也把圣-克里斯多夫医院当作全世界临终关怀机构的楷模。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