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镜头下 不一样的运春
第12/13版:新民印象/目击 2021-02-02

镜头下 不一样的运春

1月31日,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候车大厅内,返乡过年的旅客明显少了许多 杨建正 摄

回家 小希与开心家在湖北,为了早日让他们见到许久未见的家人,老板特别批准让他们提前回家过年。昨天下午,她们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回家前,开心做了核酸检测并打印了报告随身带上

小希与开心戴好口罩,并特别准备了消毒纸巾和一次性手套等防疫物品

发车前,老板打来视频电话向小希与开心道别

留守 已经两年没回河北老家过年的孙茂恩(左二),是铁路虹桥站的一名客运员,他每天都要护送上千名旅客回家。今年,他依然选择留在上海,服务旅客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58岁的沙永兴是上海铁路公安处上海站派出所二级警长,主要负责安检督导工作。老沙参与春运安保工作已有38年。今年春运,车站客流大幅降低。老沙为就地过年的政策被积极响应而欣慰,但又期盼着疫情尽快结束,车站恢复正常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防疫 虹桥火车站内,家长给小宝宝们都买了面罩,让回家的路更安心 本报记者 周馨摄

虹桥机场内,消毒机器人在大厅内移动喷洒消毒液 本报记者 徐程摄

惜别 叶一杭(左)赶到车站,为自己的好兄弟陈虔昆送行。来自杭州的叶一杭因租房与陈虔昆相识成为室友兼好友。如今,陈虔昆准备去安徽寻求职业新发展,兄弟俩就此一别。进站前,两人隔着栏杆给彼此一个拥抱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铁路上海站南广场,一对情侣离别在即,来一次戴着口罩的“吻别”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请关注新民印象

本报记者 金志刚

印象中,春运是人挤人的步履匆匆、车接车的一派繁忙。但,作为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首个春运,今年的春运实在不一样——跟2019年及之前的春运不一样,跟2020年被疫情突然打乱的春运也不一样。

各地倡导“就地过年”,同时也不拦着返乡探亲、必要公务等“刚性”出行,使得今年春运客流尤其是省际客流大大减少,而该出行的依然在有序出行。

我们应该感谢那些就地过年的人。正如张文宏说的,非常敬佩就地过年的同志;没有谁会认为就地过年是理所应当的,大家可以将就地过年看作是为全中国人民所作的贡献和慈善。

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有关部门很难预估今年春运40天(1月28日至3月8日)的总客流数,但从这几天的数据来看,出行人数确实在大大减少。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1月31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732.7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农历,下同)下降75.5%,比2020年同期下降76.1%。在上海,1月31日三大火车站发送旅客只有64243人次,这个数字相比2019年、2020年,减少得不是一点点,从中也可见新上海人以及在沪的“打工人”非常有大局观。

选择返乡的人们,也是做好了十足的防护。这几天,机场、火车站或长途客运站,时不时会出现几个穿成“大白”的旅客,其他旅客也没觉得特别的异样,毕竟,防护做得更好,利己利人。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选择,也透露出对防护的考量,速度快、用时少的飞机、高铁更受青睐;坐长途大巴的人在减少,而选择自驾返乡的人在增多。

消毒、测温、查验健康码……这些早已成为上海两大机场、三大火车站和24个长途客运站每日的“功课”。虽然客运的压力减小了,但防疫的工作量反而更大了,上海各客运部门的工作人员春运40天根本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同时,这些“战疫人”比2020年疫情突然袭来时更细致、严谨,更有经验了,还得到了“科技防疫”的加持。

铁路上海站负责防疫工作的办公室副主任陈银雪说:“现在上海三大火车站已经配备了86台红外线测温仪,覆盖所有的进、出站口。而去年春运,首批12台红外线测温仪是2020年1月22日从杭州采购到,连夜‘坐’火车被接到上海的。”在虹桥机场T2航站楼,两台消毒机器人每天在值机大厅及到达区域不间断自动循环雾化消毒,真的是既省心又安心。

今年,不管你是就地过年,还是返乡团聚,希望大家都平安、健康、顺心。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