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推动北外滩“会客厅”建设早出功能 15分钟到浦东枢纽  新增住房约20万套
第4版:上海新闻 2021-02-02
临港“十四五”交通、住房、能源规划蓝图绘就

15分钟到浦东枢纽 新增住房约20万套

在建中的两港大道快速路工程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从高空俯瞰临港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在被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列为“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的上海电力学院临港新校区,智能路灯集照明、通讯、紧急呼叫、监控、充电桩等功能于一身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行 启动与中心城直达快速轨交方案研究,打造“一主一辅”铁路枢纽

昨日,临港新片区“十四五”交通规划“出炉”。记者获悉,“十四五”时期,临港新片区将不断完善对外、对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实现15分钟到达浦东枢纽、30分钟到达龙阳路枢纽、60分钟可达虹桥枢纽、90分钟可达长三角主要城市。

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临港新片区将大力推动空港、海港、铁路、市域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综合交通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使新片区更快捷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将新片区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重要节点城市。

在对外交通方面,临港新片区将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及枢纽建设,加快建设两港快线,启动与中心城直达快速轨道交通的方案研究,配合推进沪通二期、沪乍杭铁路等对外通道项目建设,积极打造上海东站、四团站“一主一辅”铁路枢纽。同时,临港将加强与区域骨干路网联系对接,积极构建高快速路和干线公路网,形成G1503、S2和两港大道等3条高快速路路网格局,建成S2公路海港大道立交和S2公路新元南路立交,推进新沪杭公路、新四平公路等道路建设。提升港口集疏运体系功能。

在完善内部交通网络方面,临港新片区将优先发展多层次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以轨道交通、中运量公交等快速公交为骨架,多层次地面公交为基础,辅助公交为补充、客运枢纽为衔接的多模式、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规划建设T1、T2、T6中运量线路,增强区内新线路与枢纽站、中运量站点接驳换乘,主城区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80%以上,加快公交枢纽规划,建设10个公共交通枢纽和2个公交停保场。此外,临港新片区还将完善区内城市骨干路网体系,推动新元南路、沪城环路等一批骨干道路建设,至2025年,新改建主次干路总里程不少于110公里。

住 住房用地较“十三五”增加约220%,建立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

根据昨日发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十四五”时期,新片区住房用地供应720公顷,较“十三五”增加约220%。预计新增供应各类住房1600万平方米、约20万套。

该《规划》范围为临港新片区产城融合区386平方公里,并以规划范围内2025年实有人口规模90万人为基本落脚点。

据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建交处处长朱建忠介绍,新增住房中,商品房、租赁房、动迁安置房的比例将基本稳定在6:3:1,并根据实际人口导入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据介绍,目前,新片区已经初步形成了“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限价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先租后售公租房、征收安置住房)和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

“十四五”期间,《规划》提及,新增住房中,政府、机构和企业持有的租赁性住房比例不低于30%。到2025年,基本形成多主体参与、差异化供应、规范化管理的住房租赁市场体系。

“我们力图建立从一套房、一间房到一张床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朱建忠透露,租赁住房发展方面,将针对高端人才、国际化人才及新片区常住人口等,建设质量上乘、交通便利、环境品质较好的国际社区及精品住宅社区,解决、改善“一套房”需求。针对创新型人才,以刚毕业高学历人才为主,提供以租赁住房(公租房)、先租后售住房为主、多种补偿手段综合的住房保障措施,保障“一套房”或“一间房”需求。另外,针对低收入人群,以公共服务类行业一线职工群体为主,通过公租房拆套合租、宿舍型房源筹集、企业建设“蓝领公寓”等多渠道措施,提供一定的紧凑型租赁房源,保障“一张床”需求。

能 增强清洁能源供给能力,推广天然气高效高质利用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综合能源“十四五”规划》昨日发布。据悉,临港新片区将增强清洁能源供给能力,到2025年,天然气供给能力达到16.5亿立方米/年,光伏累计装机提高到340兆瓦,风电累计装机提高到800兆瓦,新建交通综合能源补给站13个,其中含4座油氢合建站。

根据《规划》,临港新片区将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持续发挥保障电力供给基础作用,到2025年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50%;可再生能源电力占电力消费总量的28%,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49%。

在节能减排方面,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新建民用建筑的绿色建筑达标率达100%,港口岸电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规划》提出,着力实施终端用能清洁替代,实施电能替代工程。积极推进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电能替代,对热力管网覆盖范围之外的医院、学校、商场、办公楼等公共建筑,结合峰谷电价加快推广热泵和电力蓄冷蓄热技术。

此外,将推广天然气高效高质利用。结合区域内燃气发电设施的余热利用改造,推进热力、压缩空气及纯水等工业用能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商业综合体、医院、酒店等综合用能集中区域,因地制宜推广燃气分布式供能。

本报驻临港记者 杨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