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嘉善非遗游桃源渔歌乐 示范区首列智轨电车试跑 尔冬强 记录下示范区变迁史
第12版:长三角/示范区 2021-02-09

尔冬强 记录下示范区变迁史

屠瑜摄

尔冬强镜头里的江南

“在这个多变的时代,有些东西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只能在记忆里打捞。”尔冬强江南文化田野工作站,位于江苏黎里古镇。采访时,他刚送走了三名在黎里竹编行业合作社工作的中年阿姨,她们擅长编竹篮、蟹篓等,“想让她们接受我的口述历史采访,两位有顾虑,一位开放些,聊得还挺开心,我想让她帮我做做其他人的工作。”

打捞古镇历史

对于在上海市中心出生和成长的尔冬强来说,田野是他一直的向往。上世纪80年代出国,梧桐树、老洋房早就看习惯了,反而是江南的古镇让他着迷。

“来到这里,是经作家金宇澄推荐,他的家乡在黎里,他现在住我原来富民路老宅拆迁后建的大楼里,而我来到了他的家乡,真的很有意思。”尔冬强说,“黎里文化丰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人,在这里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20多年前出版大型画册《江南古镇》,10年前出版实录朱家角社会风俗的《口述历史:尔冬强和108位茶客》,去年完稿金泽镇莲湖村口述历史,尔冬强如今又在黎里开始了口述历史。“这个活儿要花点时间,有些人只能先熟悉,一次不行就两次。就像最近一个采访对象周大有,做了五次工作才打开心扉。”

这位周老先生祖上是黎里当地大户人家,周家办义庄帮助穷困百姓,周家人骨子里的社会担当延续至今。前一阵,祠堂前有棵古树得了病虫害,眼看得不到医治,周大有听闻后拿出万把块钱把树治好。“这件事是别人告诉我的,他从来没有对我说起,这是担当,是传统,是一种文化精神,也是一种文化自觉。”

找到年轻感觉

尔冬强30年前开始拍摄江南古镇,“我喜欢在高处看环境,那时经常爬到烟囱上取景,有时候聚精会神拍照时,烟囱突然冒起浓烟,还真有点危险呢!”

为了达到拍摄效果,尔冬强不怕冒险、不计成本,力求用高质量照片定格历史,一辈子追求技术派。他给记者看了张全是平房的浦东老照片,“很多媒体喜欢用,有个剧组也用到了,当年可是用8×10的大底片拍摄的,相当于135胶卷整整一卷的面积呈现在一张底片上面。”

尔冬强还是一名航空摄影师,当年在直升机航拍上海的全套底片都还在。他记得最早用的是米格直升机,“趴在机舱地板上,或挂在舱门口拍照,风很大,有点危险,但遇到这样的事我就会激动,最近几年有了无人机,我就很少干这个活了。真正在蓝天飞翔过的人,不会喜欢这种玩具。”

如今,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他又找到了这种年轻的感觉。去年6月,参观江苏汾湖工业园,站在288米高的电梯试验塔——康力电梯试验塔上举目远眺,一望无际的田野和湖泊,“淀山湖、元荡、蔡浜……太漂亮了,都是风水宝地,像当年站在和平饭店上面看浦东,是一样的感觉,我是浦东开发的见证人,也是参与者,那时候拍浦东全部都是平房,没有一座高楼,后来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而示范区这片热土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真是难以估量。” 本报记者 屠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