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上海拥抱追梦人 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开播 练得苦  笑得甜
第8版:文体汇 2021-03-13
“驯鸽女孩”刘莎莎

练得苦 笑得甜

刘莎莎训练白鸽“回巢”

刘莎莎在做基本功训练 本稿图片记者 郭新洋 摄

扫码看视频

在很多人眼里,杂技演员和“苦”字相关联,苦头,确实要吃,骨子里还得有一份热爱与拼劲儿,才能在这个吃青春饭的领域坚持下来。昨天,记者在杂技剧《战上海》启动新一轮修改提高现场,再次见到了登上今年央视元宵晚会的“驯鸽女孩”刘莎莎。

卸去古铜色油彩的刘莎莎,容貌清丽,身材高挑,眼下还有一颗泪痣,一眼就能辨出来。为了方便训练时做技巧,她几秒钟就盘好了自己长长的马尾辫,和她的表演一样,毫不拖泥带水。

怀着一腔热爱,90后的刘莎莎已经在杂技这个行当摸爬滚打了20年。如今,她凭着自身的努力成了一名新上海人,还在今年初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璞玉初成器,《战上海》在她的心中种下了一颗信仰的种子,她也将杂技精神浸入了自己生活的角角落落。

自己选的路 再难也要走下去

刘莎莎出生在杂技之乡河北吴桥,从小她便对杂技耳濡目染,希望成为专业的杂技演员。父母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怎么舍得她吃这样的苦头?8岁的小莎莎过五关斩六将,拿到了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录取通知,带着学校老师一起回家给父母做思想工作。

很多人对杂技演员存在误解,认为可能是家境不好才被送去学杂技。可是在吴桥,六年制的学习,初入学时就要缴满全部学费,20000元,这对于刘莎莎的家庭并不是一笔小数目,更何况还有每学期3000元的生活费。爷爷听说孙女想学杂技,赶紧送来自己攒下的积蓄,父母又凑了凑,这才得以入学。

梦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刘莎莎的形体属于偏软的,并不是最适合杂技的底子,因此,受伤对于她成了家常便饭。要强的她一直坚信,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注定失败,自己选择的路,再艰难也要走下去。于是,她主攻柔术,和同学们一起凭借《窗花-女子造型》获得了第五届青少年杂技比赛文华奖金奖。

其他的技能刘莎莎也没有放过,2011年来到上海杂技团后,她钻研起了蹬鼓和扯铃。圆圆一面鼓,搬运起来并不重,用脚蹬起来要是“失手”,能砸向面门。扯铃就是抖空竹,她的花样多得抖不完,你眼睛还没来得及眨,她一个后空翻都做完了,空竹还能稳稳落在绳子上。

更不用说“丰碑”里和鸽子的互动。刘莎莎之前完全没有训练动物的经验,完全是为了《战上海》现学的。曾经在杂技《上海大世界》里担任女主角的她,其实只是《战上海》中的一个群演。别人熬鹰,她熬鸽子,经历了三代鸽子,两只鸽子熬成了她口中的“宝贝”,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才终于有了舞台上灵气十足的神来之笔。

“莎莎小姐姐”视频直播人气旺

从某种程度上说,杂技演员和舞蹈演员有几分相似,比如毕业后都是打包进团,都过着在校般的集体生活,又比如,都用身体语汇在舞台上“说话”,因而演员总有些不善言辞。为了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刘莎莎逼着自己开通了抖音直播,尤其是去年疫情期间,几乎每天都要对着手机屏幕和网友聊两小时天。

“一开始就是尬聊”,刘莎莎有些不好意思,后来,她发现自己在慢慢改变大众对杂技的刻板成见,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苦,刘莎莎用阳光的笑容展现了她的自信,与身处杂技舞台的幸福。闲暇时,刘莎莎会在抖音上传自己的练功视频,热评榜上的留言让她忍俊不禁:“别做得那么随意好吗?要不然我以为我也会。”

渐渐地,一字马从练功房劈到了生活中。去奥特莱斯逛街时,她手拎一堆购物袋,单手撑地来了个空翻;公园散步时,她随手就是一个拿大顶;睡觉,也是满满仪式感,下腰、钻被子一气呵成;她还曾经花两个月时间练成了倒立用脚戴口罩的技能……这些看似无用却很有趣的短视频给她的抖音号“莎莎小姐姐”带来了9.7万粉丝,还常常有粉丝催她直播。《战上海》巡演在即,直播自然是没时间了,刘莎莎只能跟粉丝说,剧场见!

从北方县城来到上海大都市,继而走上央视舞台,刘莎莎一路升级打怪这10年走得艰辛而幸福。父母早已不后悔当初的决定,只是在她飞得够高的时候,关心一下她飞得累不累。上海杂技团也成了她坚实的后盾。刘莎莎坦言,正是因为来到了上海,才有了更大的舞台,自己也能被更多人看见,“等未来有了能力,一定要把父母接到上海来,让他们也享享女儿的福。”

本报记者 赵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