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世荪
古人把破费钱财称作“坏钞”,且多用于客套话、恭敬语。虽说纸币创自宋代,但以“钞”字命名并完善、普及,使之更接近于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是在元代。因此,“坏钞”一词被用于民间俗语是在元末之后了。
元末《水浒传》七回:“什么道理,叫你众人们坏钞”;四十二回:“老子道:‘阿也,什么道理,教师父坏钞’”;明代《金瓶梅词话》二回:“今日再喜得叔叔来家,没事坏钞做甚么?”明代话本《石点头》:“难道真个独教王家哥坏钞。”
原来的金属货币,无论金银铜铁,不是刻意破毁,一般只会失落不易损坏;而且古代的金属货币,论重量不论形态,银锭凿下一块后,依旧可按余下的重量使用,坏而不废。真正能“坏”掉的只能是纸钞。可见,称破费为“坏钞”是很形象的。
这个“坏钞”有时也写作“坏钱”,《水浒传》十五回:“那里要教授坏钱,我们弟兄自去整理”;二十三回:“柴进知道(宋江出银两),那里肯要他坏钱”。
“坏钞”的用法今天还保留在上海话中。但因为上海话中另有一个词“惠钞(付账)”,读音容易混淆,所以除了说“坏钞”,上海人更多的是说“坏分”,而“坏钱”则一般不会说。2005年10月11日,《新民晚报》上刊登程乃珊的文章《老小囡贺友直》,说“那天,谢春彦半开玩笑地对我说,侬坏了贺老的分!”上海人说的“坏分”,除了破费之外,还有一层输钱、亏本、损失的意味;因此这个“坏分”到底是谦恭用词还是真心懊恼,是要按语境而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