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银行博物馆中,陈列着一张来自民国时期的中国面额最大纸币——陆拾亿元,可它的购买力却极其低下,在当时的上海仅能买到70余粒米,甚至装不满一勺!昨天,上海评弹团中篇评弹《战·无硝烟》剧组在银行博物馆举行新闻发布会,官宣了这部与“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等经济仗息息相关的新作,将在7月31日首演于上海天蟾逸夫舞台。
该剧的策划兼编剧吴新伯用“难啃的骨头”来形容这几个月的创作经历,“上海如何解放如何打仗的我很清楚,但没想到上海解放后的头一年,还有一场不亚于淮海战役的硬仗,虽然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他和另一位来自苏州的编剧胡磊蕾一起,将上海在解放后一年间如何稳定金融、稳定物价的故事,搬上了评弹舞台。
这是一部汇集上海评弹团老中青三代演员共同参与的作品。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青年演员侯骁晟共同担当男一号。毛新琳、黄海华、姜啸博、周慧、陆嘉玮、朱琳、陆锦花、陶莺芸、徐一峰等中青年演员都会有精彩的演绎。这其中有小人物的悲欢,也有陈云同志在上海主持金融工作期间的点点滴滴,评弹人借着这部作品,表达对这位爱好评弹的老首长的怀念之情。
虽然故事主角刘浦生、梦奇奇、杨柳青等都是虚构人物,但故事展现的时代背景,主人公经历的大事件都是有据可考的。上海评弹团艺术室主任姚勇介绍,为完成这部作品,主创团队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梳理了1949年至1950年间,陈云同志在上海主持经济工作时各个历史事件的细节,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姚勇说:“虽然艺术作品容许虚构,但我们始终坚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合理加工,希望观众通过《战·无硝烟》不仅能感受到评弹艺术的综合魅力,更能透过演员的表演了解新中国金融的发展史。”
担任本剧文学顾问的是吴新伯的母亲徐檬丹,今年85岁的她有着40年党龄,曾创作过《真情假意》《一往情深》《两家母女》等一系列现实题材的经典评弹作品。“不过,红色题材创作倒还真是第一次。”徐檬丹笑称,这属于“老革命遇到新问题”。好在亲历新旧时代交替的徐檬丹对于上海解放前后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着切身感受,也正是因为这份感受带来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最质朴的感恩之情,促使这位老党员在耄耋之年勇挑重担,再次提笔。
虽然故事反映的是一场宏大的,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命运、新中国未来走向的惊心动魄的金融战争,但观察“战争”的视角却是一群市井百姓。吴新伯透露,剧中有个带有喜剧色彩的女性角色,原型就是徐檬丹的好友。每一个人物,他都力求让观众达到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之所以《战·无硝烟》如此重视与观众的共鸣,就是希望通过这种亲切感告诉每一位观众,上海解放一年间发生的点点滴滴,和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每个人都休戚相关。”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