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电影《望道》揭晓阵容 高中生作品走进专业艺术馆 以青春之力让“牡丹还魂”
第17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1-06-15

以青春之力让“牡丹还魂”

昆曲纪录电影亮相电影节

纪录电影《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剧照

“昆曲无他,得一‘美’字!词藻美、舞蹈美、音乐美、人情美,是中国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古典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世界级的艺术,我们所有人都要好好珍惜它。”这是白先勇在昆曲纪录电影《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中的一番肺腑之言,也道出了一代又一代钟情于昆曲、为其传承和发展默默付出努力的人们的心声。

作为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参展影片,近日,由邓勇星编剧并执导的昆曲纪录电影《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正在热映。想象中的小众片,票房却不一般,开票当日便有三四个场次爆满,而之后几日排片,仅周四美琪大戏院的放映场仍有余票。这让年轻的“昆虫”们欣喜:“昆曲终于不再是‘困’曲,期待它能姹紫嫣红开遍。”

爱美之人 为美折腰

白先勇和昆曲结缘时年仅8岁,那是1945年秋天,蓄须明志多年未曾登台的梅兰芳终于回归舞台,与俞振飞在美琪大戏院共演一折《游园惊梦》,昆曲之美就此植根于白先勇的心底。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榜首。2003年,白先勇凭借着一份热爱和内心强烈的文化责任感,放下手边一切,决心为昆曲一搏。就在那一年,白先勇有了崭新的身份——昆曲义工。他为俞玖林、沈丰英等“小兰花班”的年轻演员们,请来了汪世瑜、张继青、蔡正仁等浙江“世”字辈、昆曲“继”字辈、昆大班等国宝级艺术家口传心授;他一头扎进苏州昆剧院的排练厅,和主创、演员们同吃同住“闭关”一年,要借青春之力让《牡丹亭》靓丽一新。

2004年4月29日,由白先勇携手苏州昆剧院倾力打造的“遵循传统而不因循传统,尊重现代但不滥用现代”的青春版《牡丹亭》应运而生,也就此打开了昆曲在当代走向振兴的新局面。18年来,青春版《牡丹亭》演出近400场,足迹遍布全球。而这部作品也不负所望,从最初艰难破土,到后来口口相传,古老昆曲在年轻一代中逐步复兴、焕发青春。

昆曲振兴 任重道远

昆曲纪录电影《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的拍摄,源自白先勇的坚持:以后的人若要研究昆曲复兴的历史,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推广过程,可以提供一点资料,不整理出来,就散掉了。这部纪录片以回溯手法表现青春版《牡丹亭》自诞生到风靡这18年来的创新经验与思考启迪。这不是一部以时间轴线来纪实的纪录片,而是一部带有“昆味”与诗意的影像纪录。经由这部片子,观众可以细观青春版《牡丹亭》的优美唱腔与表演,更可以从白先勇的文学家视野,重新认识昆曲艺术的传承弘扬与守正创新。

为拍好这部影片,邓勇星在苏州昆剧院与白先勇进行了一场长达四五小时的访谈拍摄,片中还访问了王安祈、王童、汪世瑜、周秦、岳美缇、奚淞、梁谷音、张继青、陈怡蓁、樊曼侬、王悦阳等将近50位艺术家、学者与推广者,共同回溯昆曲艺术一个世纪以来兴衰的时代样貌,探讨如何为古老昆曲注入新活力。

尽管为昆曲付出甚多,白先勇却在影片中反复强调:“昆曲的振兴绝对不可能靠谁的一己之力,那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结果。”有人欣喜,青春版《牡丹亭》让昆曲观众的平均年纪小了30岁,白先勇却强调,昆曲振兴之路任重而道远,现在的势头虽然起来了,但若要长久,还需要更多爱昆曲的有心人来相帮。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