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被召回俄罗斯3个月后  俄驻美大使返美“复工” 伊核问题维也纳会谈  各方“接近达成协议” 美国是对华网络攻击最大来源国 谁会是下一任韩国总统?选民还是算法决定?
第11版:国际新闻 2021-06-21
韩国大选年将至 政治斗争现新“武器”

谁会是下一任韩国总统?选民还是算法决定?

韩国网民正在浏览新闻网站 图GJ

点开短视频App,总有你感兴趣的精彩视频排队等你点击;打开新闻网站,总有切合你关注点的新闻排队等你浏览……这些便利的实现离不开人工智能(AI)推送算法。

新闻报道对社会话题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而基于AI的推荐算法却能影响用户关注或不关注,以及从正面抑或负面角度关注某条新闻。

据韩国《新东亚》月刊新一期披露,随着新一轮总统大选临近,对公众意识具有重大影响的算法成为各界关切的话题。

“好内容”被过滤?

AI推送算法的原理,大致分为“基于内容的过滤”和“协同过滤”两种,前者根据用户过去所消费内容的特性向用户推荐满意程度较高的内容,后者是从海量用户中发掘一小部分与某用户品位和兴趣领域相近的其他用户,选取他们喜欢的内容推荐给该用户。以韩国为例,Kakao公司从2015年起使用“Kakao-i”算法,编辑旗下门户Daum和手机即时通讯软件“KakaoTalk”的新闻页面,韩国最大的门户网站Naver也在2019年4月引入基于算法的新闻推荐系统(AIRS),搜集和分析用户浏览特定新闻的时长、顺序以及用户偏好的新闻机构、记者等信息,同时关注与用户关注点相近的其他用户都在看什么新闻,最后结合上述信息,对网上海量新闻筛选、排序并最终推送。

这种被网站强调为“科学理性”的工具,却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韩国研究机构对NAVER“娱乐新闻”站点上每天浏览量排名前五的娱乐新闻进行分析,发现五条新闻中有两三条是从演员或名人的社交媒体上抄袭而来,质量上显然与“优秀”无缘,可在算法加持下,这些劣质信息往往因点击量大而当成有价值内容优先推送。

算法的另一大争议,当属过度迎合用户,只持续提供符合其口味的信息,使之不知不觉产生“信息偏食”。用户沦为被动消费者,误以为自己已掌握足够有用信息,实际上看到的永远是算法想让你看到以及它认为你愿意看到的信息。长此以往,用户将陷入心理学定义的“确认偏误”,认为只有与自己理念相符的新闻才是对的,别的都是假新闻。典型表现为:意见论坛、社交群甚至热点新闻评论区中很难自由讨论;对主流意见持反对态度的少数用户遭到围攻;面对多数派的批驳,少数派只得缄默,最终删号退群退圈。

加剧社会对立

在韩国,对算法的担忧,已上升到政治层面。各大政党都出于自身需要,对网站新闻推送算法提出了五花八门的观点。但无论点赞还是批判,初衷还是希望“传播自己,噤声他人”。用一位韩国学者的话说,残酷的政治斗争正将算法“武器化”。

2018年,“#MeToo”运动席卷韩国,造成韩国出现严重男女群体对立;2019年,围绕韩国前法务部长曹国的任命问题,正反双方发展到网上谩骂;2020年底,围绕文在寅政府抗疫工作有效性的“挺寅”与“倒寅”势力激烈对抗,致使社会严重动荡。这些事件背后都有算法的影子。由于涉嫌煽动舆论和政治操弄,Kakao于2019年2月停止了DAUM网站的“实时热搜关键词”服务,NAVER也在2021年2月永久关闭“实时热搜排名”功能。《新东亚》预期,当韩国下半年进入“后文在寅时代”的权力整合和总统大选候选人竞争,会有更多类似的限制性措施出笼。

作为新闻消费的主体,用户应当养成信息复核习惯。近来,NAVER正在移动端尝试让用户直接选择自己喜欢的新闻机构,定制属于自己的“新闻”页面,这样一来,用户将不再按照算法推送点击新闻,而是通过自己亲选的新闻机构来看新闻。门户网站将不同新闻机构的各种报道汇聚一处,届时用户只需浏览各大媒体头版头条的标题和配图就能一目了然地了解韩国的大事小情。

查看新闻机构是否存在倾向性、判断记者是否深挖到位,横向比对其他媒体对该新闻的报道,检验报道是否片面支持某一方观点,最终判断新闻报道是否真实、立场是否中立。信息复核其实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只是,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做到这些又谈何容易?

本报记者 吴健 特约撰稿人 于江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