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夏条绿已密  朱萼缀明鲜(摄影) 文明之花心中绽放 九宫格 城市山水画的新格局 诗意早餐 “名人苑”里乐陶陶
第18版:夜光杯 2021-06-21

城市山水画的新格局

黄阿忠

沈舜安出身于美术世家,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就开始中国画的学习。他先后拜了好几个老师,都是画山水的,在他们的指导下,渐渐走上绘画道路。他还有一段去北京访学的经历,从而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和空间,为探求中国画创新之路又扎实地朝前迈了一步。

在西方,绘画的分类一般是人物、肖像、风景、静物等,不会用“山水”这一名词称谓。而中国画的分科,是山水、花鸟、人物,山水是大科。中国画把“山水”当作风景画,这样就把风景的外延拓展了,而且还融入了诗情画意。山水到了今天,发展很快,图式也多,什么都可入画。我们可以看到历届全国美展上的山水画,那些作品借鉴、融合西方的有之,创造图式的有之,传统改良者有之。在某种意义上,也为我们中国画的创新带来了很多启发。

山水画在中国是有传统的。传统的山水技法从笔、墨入手,包括皴、擦、勾、染,讲究线条、韵味等;还有一种是比较概念的模式,举例说构图吧,画面上的山头或左、或右,水口或高或低,大同小异。沈舜安的山水亦是从传统技法走来的,那种山头、水口的格局,已经可以任他随意安放。然而他不断开拓进取,寻找自己新的思路。这几年,他画了大江大河、城市新貌、建筑等一批大画,题材也一反传统的山山水水。我以为,这已超越了传统的山水,它是一种景观描写,一种城市新貌的表现,也是他一种对祖国日新月异建设的歌颂。我把这些洋溢着创作热情的作品称之为“城市山水”。

其实,这个称谓在二三十年前就有人提出,也出现过一批描绘城市的“山水”。然而沈舜安的“城市山水”与他们不同:第一,作品尺寸大。他的许多创作可以说是巨幅的,绘制难以驾驭,而他却能在高二三米、宽五六米的画纸上,整体地表现出自己的想法;第二是题材的当代性。他所画的洋山深水港、浦江两岸等,正是我们时代需要的绘画表现;第三,由于表现对象的跨越,作品摆脱了传统山水的常用概念。

沈舜安还画了大量的速写,大多数画的是街道、建筑,场面大、刻画细,一幅速写需要的时间在一二小时以上。这些速写形象组合严谨,线条缜密,情景交融。他的速写,或许是作为一种绘画训练,或许是让速写成为开辟新天地的前站,或许是为自己所要创作大画时所作的素材准备。我们因此看到速写与创作的关系。

沈舜安的城市山水是一种新的理念,他的作品改变了惯看的渔樵江渚,秋月春风的视觉形象,营造了山水新的气象;也可以说他在“城市山水”中,用超越传统的“皴”“勾”“染”重新组织线条的运用,表达了对于景观的真正理解。

对于绘画来说,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画。沈舜安的“城市山水”并不模仿古人,也不模仿自然,而是将自然之境排列组合,在另一层意义上把“如画江山”变成为“江山如画”。也许,这就是他“搜尽奇峰打草稿”后的创造。

绘画和烹调很相像,自然景物是原材料,具体的画法是烹饪技法,或红烧或清蒸,而绘画的各种味道,又像是调料的添加。于烹煮而言,原材料的新鲜至关重要,有了这一点,以后的各样烧制,调料添加就会生出很多种味道。沈舜安的速写汲取的是自然的原材料,而后烩、烧、蒸、煮的是一桌“城市山水”的饕餮大餐。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