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酷暑炎夏好伙伴 熬粥养生“鸡鸣炉” 掐丝珐琅彩·金鱼 五彩缤纷的冷饮包装纸
第21版:民间收藏 2021-08-04

掐丝珐琅彩·金鱼

◆原 野

这对橘红和翠绿珐琅金鱼是从友谊商店迁址金陵东路后觅来的,它们高4厘米,长11厘米,宽7.5厘米,由15个关节部件连接而成,且每个关节都能活动,其体型大小和形象如同真鱼一般,做工精湛、神态逼真。

金鱼起源于中国,也称“金鲫鱼”,近似鲤鱼,但无口须,起源于我国普通食用的野生鲫鱼,是由鲫鱼驯化而成的观赏鱼类。远在晋朝(265年~420年)已有红色鲫鱼的记录出现。在唐代的“放生池”里,开始出现红黄色鲫鱼。宋代开始用池子养金鱼,出现金黄色鲫鱼。到明代,金鱼住进鱼盆里。金鱼的故乡在浙江的嘉兴和杭州两地。根据日本学者松井佳一研究,中国金鱼传至日本的最早记录是1502年;金鱼传到英国是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双尾金鱼已传遍欧洲各国,传到美国是在1874年。金鱼易于饲养,形态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我国特有的观赏鱼种。

掐丝珐琅是我国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它是用金属做胎的,通常特指铜胎掐丝珐琅,也有金胎掐丝珐琅等。据考古发现,最早出土的珐琅器是希腊普鲁斯岛出土的六枚戒指和双鹰权杖首,它们被公认为最原始的掐丝珐琅,制作于公元前12世纪。后来,掐丝珐琅器由阿拉伯地区逐渐传入我国。我国引入掐丝珐琅技术最早可追溯至元代,但当时工艺还很粗陋,胎型笨重,掐丝欠均匀,色彩也单调。到了明代中期,工艺日臻成熟,不仅制胎巧夺天工,器型丰富多样,釉色更是变幻万端。掐丝珐琅工艺传入我国后,受到中国历代工匠的青睐,也被艺术家大量用于作品创作,出现了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走兽等题材,并达到了雅俗共赏的高度。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巅峰,所以又称“景泰蓝”。

我国工匠在学习、掌握烧制珐琅技术后,根据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趣味,生产出了具有本民族风格的实用器具,但在装饰品方面,仍然保留着一些阿拉伯民族的艺术韵味。清代乾隆以后,传世的掐丝珐琅作品不多。清代晚期的掐丝珐琅器造型以瓶为主,式样多有变化,因借助机械成型,故器物胎体轻薄,掐丝线条流畅,但艺术品位略逊于乾隆时期。

掐丝珐琅的制作可以分为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抛光),共7个工序步骤。简单的说,其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掐丝珐琅作品往往更多体现一种吉祥文化,一种喜庆、祥和的气氛,表达如意、美好的祝愿。掐丝珐琅金鱼还包含着“金玉满堂、年年有鱼”的美好寓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