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写生 博古牛奶救婴儿 人格化的书法 回忆 “诗而优未仕”两例 清霜醉枫叶  枯荷听雨声
第20版:夜光杯 2021-09-30

人格化的书法

王客

大概很少有其他门类的艺术能像我从事的书法专业如此确定、自觉地紧密联通过去的历史、传统。它几乎集中保存了数千年来我们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的讯息,成为一种深刻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寄托。同时它又在每个新的时代与文化进程同频共振,并获得新生。在我们熟知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的文字能升华为如此高妙的艺术,并且在实用和艺术两端一直被保留至今,不断出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举世罕有的奇迹。

而当一门艺术如此深刻地和一个民族的发展同生共长,它就成为了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我们的传统文明素来强调文化的教化功能,所谓“文以载道”“弘道养正”。书法艺术历代以来也常常被赋予了人格化,例如“端肃”“清雅”“豪迈”等等对于书法的评判标准往往都是欣赏者对于人格、人品的一种的追想和比拟。这种特殊的关系,于个体是“自如其人”“书为心画”;于家国则有“庙堂之气”、江山之概”。

我有幸在童蒙之年开始学习书法,并且顺利在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两所知名学校,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完整的高等书法教育,深刻浸染了传统书法艺术和相关的非常广泛的传统文化。我们常常开玩笑说一些专注的人是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回头想想我自己,至少也是半生不离书法这件事了。只是,我们现今所处的时代与之前数千年的社会形态差异巨大,文化的传播速度之快如此惊人,所有被关注的现象都有被放大的可能,这就要求我们的艺术创作更要有好的艺术品质和思想境界。所有对于传统和当下的热爱自然转化为笔端落下那刻的美好和真诚,表达自我,也慰藉他人,乃至描绘时代。

昌明之世,艺术为时代发声当是必然,书法的创作也是如此。走出书斋,融入生活,与时代同呼吸,既是现实生活对于我们的要求,也应成为艺术家的自觉,只有这样,古老的艺术才能在当下获得成长乃至新生。以今年为例,躬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我有机会参与了两项重要的创作任务。其一是跟随上海十多位著名书法家共同用书法的形式书写了《共产党宣言》长卷,作品完成后捐献给上海市中共一大会址。在分配任务时,上海书协主席丁申阳老师强调,要以清正典雅的二王帖派书风表达一种对历史的崇敬之情,因此这样的创作任务本身就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历程,深受教育和启发。另外一个创作任务则是参与了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举办的《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大型展览创作任务,这样的创作从创作态度和精神感染都是一次很好的学习。

如今,我又在高校里担任书法专业老师,成为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传播者,如果我也能像数千年来那些书法文化的传薪、播种者那样,使得这个伟大的传统得以绵延,这是莫大的荣耀,也是重要的职责。

根植昆曲传统,在每一个当下追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