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医院医护人员奋战在成人急诊患者重症监护室 郜阳 摄
长海医院急诊大楼输液室,医护人员不停地为患者更换输液袋、供氧设备等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这是医院最艰难时刻,熬一熬就过去了。”这是连日来白衣天使们辛酸的自白,也是上海乃至全国医疗机构最真实的写照。
当核酸或抗原不再成为进入医院的门槛,治病救人成了各医院的头等大事,几乎所有医院都在抽调力量,支援急诊和发热门诊。同时,随着社会面感染人数上升,顶在最前线的医护人员无可避免地感染,医疗队伍正承受着大面积“减员”,不少医护甚至“带病返岗”。
在上海,医护人员正争分夺秒地奔波在急诊、门诊、ICU、手术室、病房,以及互联网医院的空中诊室。从上到下,关心关怀医务人员的举措不断出台,但“发烧不下火线”,悄然间成为医院的新常态。
儿急危重症科主任
对不起我们医生,无比心痛
医院,是和大规模感染正面交手的最前线。
面对此轮奥密克戎感染的速度和规模,新华医院第一时间做出了资源调度,增设成人内科ICU、成人外科ICU、儿童急诊ICU、新生儿阳性病区以及发热门诊第二诊区——但即便如此,急诊量也陡增。
据透露,新华医院急诊每日救护车来院数量100多辆,急诊日接诊量最高达1200人次,每日留观患者近200人次!急诊内科新增的阳性ICU总共10张床位持续收满,留有一张重症床位给每天最需要的患者急救所用。
大批的急诊医护人员被感染了,但看着急诊工作量的成倍增加,他们感染后仅休整2天就返岗上班,急诊中班6名护士,夜班4名护士每天都忙得连上厕所、吃口饭的时间都没有,每个人都在互相体谅,互相扶持。由于急诊内科诊室到处是人,“最艰难的时候,连脚也迈不进去”,有一名护士在工作中被诊床挤得脚骨折了,可是她还坚持上班,不下火线。
儿童急诊和发热门诊同样如此,新华医院儿科医生和护士们排着队备班,上去一批就病倒一批。有时,只值一个班,医护们就发高烧了。一开始从其他病区抽调,没两天就调无可调了。
26日中午,儿急危重症科的医生夏昊在急诊上班时突然晕倒,CT显示典型病毒肺。从12月18日感染后,仅在家休息了4天,夏昊就返回医院顶在第一线。儿急危重症科主任朱晓东自责地说:“对不起他啊,真的,这是非常棒的医生!让人感到无比心痛!”
本月12日,新华医院的发热病房迎来了第一个阳宝宝,新生儿科立即派出医护进行收治。23日,由于阳性新生儿的增多,医院将设置在发热病房里的新生儿病房搬迁至儿科综合楼11楼,迅速扩大了收治的床位数量,而且还设置了有陪病房,既让宝宝及时得到了专业照护,又能24小时得到陪伴。可为了做到这一点,新生儿科护士一个班需要坚持12小时,齐心协力照顾患者。
与此同时,新华医院互联网医院的空中诊室不曾停顿,“阳康”的医生都值守在电脑那头,继续为线上患者提供医疗咨询与复诊……
麻醉医生
不管多晚,接到电话都要出发
已经接近深夜11时,仁济医院麻醉科医生顾新宇将最后一位患者送到医院急诊完成交接后,结束了一天的奔波,回到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这一天,他作为随车医生,共前往8户拨打了120的患者家中参与院前急救。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来临,市民对120救护车的需求量骤增,全市院前急救工作迎来巨大考验。22日,市卫生健康委扩容急救队伍,仁济医院派出5名麻醉科医生紧急支援市医疗急救中心。
院前急救要求医护人员熟练掌握高难度的救护技术,迅速有效地进行心肺复苏、电击除颤、气管插管、血压的处理等,能集这么多技能于一身的,除了急诊科医师,就是麻醉医生。
“我们每天上午10点跟车出发,一般都要忙到晚上8点以后,当中除了抽空简单地吃点午饭和晚饭,基本没有停下休息的时间。”顾新宇说,“接到中心调度电话后,不管多晚,我们都要出发。”
据介绍,他们参与急救的都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有很多人住在老旧小区,没有电梯,顾新宇作为急救医生,要和驾驶员、担架员一起把病人从楼上抬下来,遇到住在五、六楼的病人,楼道又狭窄,增加了急救的难度。
已经在救护车上连续工作了6天的麻醉科医生鲁智生表示,这些天120出车的基本上都是六七十岁以上抗原阳性的老人,多数有反复发热、四肢无力、低氧、神志淡漠乃至昏迷等情况。他接诊的病人中,有位老年患者,家属以摔跤、昏迷、大小便失禁呼叫120,救护车到达后,在简单询问症状和病史、判断病人瞳孔、呼吸和脉搏后,立即抬上担架送到120车上。在去就近医院的途中,鲁智生持续监测和观察患者的颈动脉波动和呼吸,评估生命体征,到了急诊大厅,接诊护士量了血压和脉氧饱和度,指脉氧只有70%,情况很是危急。
“家属如果发现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有病情恶化趋势,应该早点送医院。”顾新宇呼吁。他建议从三个方面判断病情是否恶化:呼吸频率超过每分钟30次,血氧饱和度低于93%,发热超过3天。
“120接诊的主要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支气管炎等脆弱人群,这些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后,有时候在路上就会有风险,急需加强院前急救。”仁济医院麻醉科主任俞卫锋告诉记者,“让麻醉医生跟车到患者家里接人,是将抢救过程前移,对被感染又有基础病的脆弱人群来说,出现紧急情况,可以第一时间用最专业的技能为患者展开救护,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感染科主任
不分内科外科,都是医生
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谢青无奈又心痛地说,科里的许多医护人员都陆陆续续阳了,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有症状的。其中,女医护的症状比较明显,大多高烧到39℃~40℃,第一天到第三天浑身酸痛。
即便如此,感染科的医护人员也没有停止对病人的治疗和照顾。许多人即使身体不适,还坚持来上班,年轻医生们还奔赴最艰苦的一线——发热门诊、急诊,进行抢救和治疗。“实际上,他们面临的感染风险很高,工作量非常大,但他们还是坚持去上班,就是为了让病人能得到及早的治疗。”谢青说。
在瑞金医院发热门诊,为了让病人减少排队,快进快出,预检后便安排患者做血常规、胸部CT。能开口服药的话,就尽量开药,然后建议患者居家隔离;如果是需要吊盐水或者有基础疾病的,便将其“分流”到急诊接受下一步的治疗。当下,医院所有医生“开足了马力”,最忙的时候发热门诊开到了4个诊室,一天内接诊了400多名病人——这接近之前接诊量的五六倍。
为了安抚患者的情绪,发热门诊的门口张贴了小告示,向大家科普相关知识,让他们安心排队就诊,同时提供了可以小憩的椅子,尽最大可能凸显人文关怀。
经医务处调配,内科的许多医生来到了一线支援急诊,而许多外科医生则来到发热门急诊,“现在不分内科外科了,正是有了他们的紧急支援,才能顺利地把工作开展下来”。
瑞金医院院方透露,该院充分吸收“大上海保卫战”的经验,尽力保证基础医疗不停摆,全力守护好患者的生命线。
本报记者 郜阳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