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城全貌
莎车城南新区
泽普金湖杨景区
在巴楚,援疆医生用远程系统对眼病患者实时会诊
解敏
从上海的黄浦江边畔到新疆喀什的叶尔羌河岸,自2010年起,上海与喀什地区开展对口支援,浦东新区、宝山区、静安区、闵行区与莎车、叶城、巴楚、泽普四县结对前行。
2020年,上海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到喀什对口支援,在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以下简称“上海援疆前指”)的统一领导下,投入项目、资金、资源、人力,为万里之外的南疆建设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援疆干部人才将青春热血化作援疆路上的汗水与足印,与新疆喀什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用平凡而踏实的工作,见证着这片土地上每一天发生的变化,为援疆工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莎车篇
特色产业激活新动能
莎车县是新疆第一人口大县,长期以来由上海浦东新区对口支援,自2020年“脱贫摘帽”以来,上海援疆莎车分指的援疆工作始终围绕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方面发力,助推莎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
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指挥长、莎车县委副书记陈剑介绍,近年来,莎车分指坚持“产业优先”,结合对口援建、“携手兴乡村”等项目的推进,通过打造各具产业特色的小镇,助力莎车巩固和推动产业振兴,为莎车形成良好的自造血机制。
小鸽子“带飞”大产业
乌达力克镇的养殖基地里,农户吾斯曼·艾麦提正在给鸽子投喂饲料、查看幼鸽的生长情况。他自2018年开始养殖鸽子,现在家里养殖的鸽子数量已超过100羽,2022年养鸽利润超2500元,不仅实现家门口就业,还有了稳定收入。
这里也被当地人称为鸽子小镇,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养鸽子的传统。除了养殖场,还有成熟的市场消费条件。莎车分指项目联系人李少起介绍,援疆干部们通过考察发现,通过养鸽农户+合作社+养殖场的联动可以在当地形成规模化效应。
2022年莎车分指结合整乡推进乌达力克镇鸽子特色小镇的契机,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家禽供种能力,促进鸽子产业向育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方向发展。不仅为4000余户群众建设鸽舍,还建设了农副产品加工车间厂房、转换车间,完善产业所需的设施设备。
巴旦姆延伸的产业链
第十批上海援疆干部人才第一次来到乡村振兴示范乡阿热勒乡时正值巴旦姆成熟的季节,看到成片的巴旦姆林大家都特别兴奋。莎车县发改委副主任徐炯炯回忆道,后来通过深入调研他们发现,这里巴旦姆的种植虽然独具特色,但产业链尚未成熟,亟待提升和完善。
通过与当地积极沟通,上海援疆莎车分指在阿热勒乡建起了一座1.4万平方米的巴旦姆产业园。协调引进小蜂农业等擅长深加工、精加工的浦东援疆企业,携手当地合作社、干果销售企业共同入驻。
在巴旦姆产业园的不远处,浦东农发集团下属浦莎公司的几百座“大棚工厂”基地里,现代农业科技和经验正助力着当地农业种植、技术、品类的全面提升。莎车分指将各类元素结合,以“一园一基地”为特色,在阿热勒建设起“上海浦东食品产业园”,通过将上下游集合起来,形成规模效应,打造巴旦姆特色产业带。如今有了固定的规模化收购和销售网络,企业在田间地头设立收购点、教授标准化采摘方法,创新产品的研发和销售渠道,农户们种植的巴旦姆再也不愁卖了。
产业发展靠人才
产业发展的未来要依托人才。上海援疆在大力推进产业发展之余,更明白教育兴邦的重要性。过去,西南边陲地区职业教育基础相对薄弱。近十年来随着发展理念的革新,职业教育援疆已成为上海援疆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上海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莎车县教育局副局长张权曾用6个月时间跑遍莎车县的36个乡镇。南疆教育过去集中在学前、义务教育以及汉语的推广普及,并且已经具备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但在张权看来,教育最终还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相应的理念、技能、服务等长期工程还要依靠高等教育的培养来补足短板。
在上海援疆前指的谋划和推动下,莎车县建立了一所理工类的职业技术学院——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喀什理工”)。该项目规划面积约为1300亩,建设用地889亩,在2020年前期论证、2021年开工建设的基础上,2022年,莎车分指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目前,基础建设已经全部竣工,完成初验,明年9月将正式投入使用。
未来,喀什理工将设置包括汽车工程、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健康护理、机械电气、继续教育在内的6个学院。为充分利用好上海的资源优势,喀什理工还首创“院包系”模式。由一所上海院校支援二级学院(系),这在教育援疆中还是第一次。目前已经遴选出20位教师赴上海4所高校跟岗研修。张权说,这一项目将为新疆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可以说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
叶城篇
民族团结凝聚山海情
叶城县地处新疆西南,因叶尔羌河得名,亦被称为“昆仑第一城”。在上海援疆叶城分指指挥长、叶城县委副书记潘振飞看来,援疆除了为当地带去资金项目支持,援的更是民心、人心。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上海援疆叶城分指结合叶城县的特点,将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长期重点工作。
铸牢民族团结之魂
2022年,叶城分指先后开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项目达16项。比如实施“八进三交”工程,足球、篮球、舞龙等“八大项目进校园”;叶城县与上海宝山区中小学生双向参观学习和“手拉手”联谊活动深入开展;举办叶城县干部人才赴上海进修班,通过“以干代训”跟岗培训,增进交流等。
为更好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上海援疆叶城分指全体干部人才与金果镇巴什亚巴格(1)村的16户村民结亲,援疆干部定期走访慰问,与村民们拉家常、摸家底、访家情,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叶城援疆干部也与任职单位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共建,援受双方关系更加和谐融洽。2022年5月,叶城县公安局伯西热克派出所被公安部命名为全国第二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成为南疆首个获得该荣誉的派出所,这背后离不开上海援疆干部的默默支持。叶城分指更获得了2021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先进集体”称号。“结亲结对,让我们更多地走到一线、走到群众生活中去。听到更多来自基层的声音,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潘振飞说。
基层是各类政策落地、实施的“神经末梢”,提升基层干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水平更有助于他们对政策的理解、执行力的提升。2021年叶城分指在恰尔巴格镇试点开展面向村(社区)干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工作。对于不少上了年纪的基层民族干部来说,熟练掌握国语并不容易。叶城分指会同当地组织部门创新方式方法,引入了喀什大学音乐美术学院共同参与,以教唱国语歌、写书法、背诵演绎古诗词等方式融入国语学习中。轻松的形式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工作,是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有效抓手,更是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生动实践。”潘振飞说。今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叶城26个乡镇、370个村(社区)全面铺开基层干部学国语工作,形成了新的援疆项目品牌。
新藏线零公里
在叶城县城中心,矗立着一座写有“天路零公里”的大门,这里是新藏公路的起点。新藏公路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公路,也被许多人视为自驾游的终极目标,但也是一条最险、最艰苦的线路。最近,不少自驾爱好者发现,这里较过去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沿线建起了现代化的驿站,往来的自驾游客、骑行爱好者有了更好的补给休整地和生命安全的保障,新藏线正在慢慢向一条成熟的旅游线路发展。为了更加完善新藏线旅游基础设施,自2019年以来,上海援疆在新藏线叶城段105公里、160公里、240公里和292公里处陆续投建4座驿站。第十批上海援疆干部进疆不到一个月,就带领相关职能部门现场调研,优化功能布局和建设方案,协调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我们沿途倾听游客的意见,最想知道他们有什么需求,以此不断完善驿站功能布局、提供服务配套和能力提升。”上海第十批援疆干部、叶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旅局副局长鲍先伟说。
经过努力,2022年4月,4座新藏驿站全部投入运行。不仅为往来游客提供停车、洗澡、饮食等服务,还解决了当地就业问题。三年来,新藏驿站为当地村民提供了80余个就业岗位。在K105新藏驿站工作的拜合提姑丽·麦提尼亚孜说:“我在这里服务快一年了,有稳定的收入,还可以与过往游客交朋友,学汉语,了解外面的世界。能得到这份工作我很满足。”近年来,叶城提出“旅游强县”的发展目标,将“天路零公里、昆仑第一城”的旅游名片推向全国。立足自身旅游资源,借助上海援疆优势,盘活旅游资源。以天路新藏线自驾特种旅游不断引客入叶,来叶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保持20%以上,综合旅游收入每年增长高达30%。三年不到的时间,叶城的旅游荣景已初露端倪,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无数好奇的游客前来一睹风采。
巴楚篇
文教医援疆齐头并进
胡杨,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海教育援疆品牌项目“小胡杨”的由来正源于此。多年来这支由上海援疆力量组成的公益团队,一直致力于悉心培育、改善喀什地区青少年的学习条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小胡杨拂动文化教育
在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指挥长、巴楚县委副书记李林波看来,深入挖掘本地优秀文化资源,引进优质文化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扎实做好文化教育援疆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动漫画教师徐林峰来到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担任“小胡杨”漫画项目教师,开办起巴楚县第一个中小学生动漫画社团。徐林峰说,他通过循序渐进地给孩子们讲解中国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赏析美术片经典作品,潜移默化地将传统艺术审美与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尝试让孩子们自由地把所见所想表现出来,把创意融入绘画,通过观察去体验绘画的乐趣。来巴楚一年半,徐老师不断深入全县各中小学校指导、开展师资培训讲座、带教青年骨干教师,还依托上海市学生动漫画大赛的成熟机制,在巴楚县举办了首届青少年动漫画大赛。“动漫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对生活、社会、自我的审视,这也是此项目具有的育人功能。如果说在巴楚我们想留下些什么,那应该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以及通过教研活动不断培养的师资力量。”
打造“文化润疆”会客厅
同样作为“文化润疆”的重大项目,由上海援疆重点打造的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博物馆今年8月正式开馆。“最初来到巴楚展开工作后,我们发现,巴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但文物利用开发相对较滞后,提供给百姓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也较少。”巴楚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上海援疆干部霍达说,“从这两点出发,我们想着手为当地建一座博物馆。”
巴楚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主要从唐王城(托库孜萨莱)遗址中发掘。展品中有唐代泥佛头、唐代龟兹文木简、唐代刺绣对孔雀纹梳袋等众多佛教艺术瑰宝及国家一级文物。博物馆建成后,游客都第一时间来参观,通过深入了解巴楚千百年来各民族不断融合交往及多种宗教并存发展的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巴楚博物馆就是巴楚“文化润疆”的会客厅,也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连心桥。
把健康留在巴楚
冬季来临,气温骤降,巴楚县人民医院又忙碌起来。过去要跨越几百甚至上千公里到喀什市、乌鲁木齐市看病,现在随着县医院救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新科室的设立,及来自上海的援疆医生定期坐诊,百姓在县医院就能得到安心、放心的治疗。2015年上海首创“组团式”医疗援疆模式,通过选派来自上海各医院的医生集体作战,有效提升了受援地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上海一样的优质医疗服务。
上海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巴楚县卫健委副主任兼人民医院副院长刘登介绍,“三年来,巴楚援疆医疗队做了大量工作,累计为16000余人开展唐氏综合征筛查,免费婚检,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婴幼儿转诊救助,城镇居民两癌筛查。还根据当地特色,为县乡村医疗机构配备中医诊疗、中药饮片制剂、康养设施和穴位教学模型,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上海援疆医疗工作队也通过技术手段为当地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村民古丽汗长期患有冠心病、糖尿病,近日症状有所加重,通过村医在云诊室预约了远程就诊服务,上海知名三级医院心内科专家为其线上咨询。通过梳理既往检查结果、用药情况,专家建议对其进行24小时心电图检查,并对用药作出调整指导。
热河曼老伯的右眼突然看不见东西,医院的人工智能诊断发现老伯患有白内障并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初期。当地医生都说,以前视网膜病变初期很难被诊断出,现在有了人工智能诊断作为辅助,更有助于他们根据诊断结果去学习病灶位置、形态,逐步提升诊断能力。
巴楚县人民医院内窥镜室副主任谢军是由静安区中心医院选派的肠胃镜专家,来人民医院支援的这一年多里,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他还承担了传帮带的任务,根据每位徒弟的工作需要,因材施教。谢军说:“援疆带来的技术和理念,不仅限于解除患者痛苦,还要让当地医生的医疗水准持续提升。造福更多患者,为他们送去健康。”
泽普篇
开启乡村振兴“金钥匙”
叶尔羌河滔滔奔腾,在广袤无垠的连绵大漠、戈壁、旷野间冲击孕育了一片神奇的绿洲。这片绿洲,维吾尔语称之为“波斯喀木”,意为流淌着金子的河,汉语称之为“泽普”,寓意广泽惠普。在泽普县城西南40公里的戈壁深处,有着南疆第一个国家5A级景区——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由上海协助泽普县申报、规划、建成,并持续加大投入提升各项配套建设。景区内自然资源禀赋有优势,泽普借助上海援疆力量,紧抓这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优势和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不出村子把钱挣
金湖杨景区里有个“长寿村”,因整个自然村落里80岁以上高寿老人数量特别多而得名。“长寿村”里景中有村、村中有景,得益于上海的对口支援。自然村的风貌得到了全面改造,原住民的房屋升级了,景区品质提升了,原本古朴的村庄吸引了更多游客的目光,村民也都成为了受益者,户户搞经营、家家有特色,原来的贫困人口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如今大家过上了“坐在家门做生意、不出村子把钱挣”的美好生活。
“旅游振兴成为激发内生动力的输血站,可提供持久的造血功能,还能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发展。”上海援疆泽普分指指挥长、泽普县委副书记钟华说。以乡村振兴示范乡阿克塔木乡为例,借助景区溢出效应,发展热度持续攀升。通过上海援疆指导,重点围绕村级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推进当地厕改、美丽庭院建设,发展庭院经济,补植公共绿地,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双重改善,也使得土地快速升值。
村民买买提尼亚孜·吾布力夫妻二人原先在村里开了一家餐饮店,每月收入3000元,还要养活3个孩子,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村干部建议我,说我们这里紧邻景区,游客肯定越来越多,不如开个农家乐。”买买提尼亚孜至今非常感谢这位引导他走上致富路的村干部。阿克塔木乡通过协调,租借了250平方米用地给他,经过前期基础设施整体改造的这块用地可以直接用来经营农家乐。买买提尼亚孜自己都不曾想到,开业后,仅今年7至8月旅游高峰纯收入就超过了10000元。“正是因为周边环境变好了、设施也齐全了,来旅游的人一年比一年多。”
如今不仅他和家人的生活蒸蒸日上,还带动村民来就业,从原来的夫妻老婆店发展到可以雇佣13个人,买买提尼亚孜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激活创业就业热情
就业是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指标,在以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同时,泽普县坚持把稳就业、促增收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曾经,缺乏一技之长,是制约当地就业的重要因素。如今,在泽普现代农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越来越多经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新劳动力正成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第十批上海援疆干部人才来到泽普三年,实现了职业教育下沉到乡镇,技能培训全覆盖,多举措搭建求职平台。2022年全年各乡镇开展各类岗前就业培训2.3万人次,全县城镇新增就业4153人。
每年入冬,泽普县都会开展冬季大培训,依托技工学校,派老师送教到乡镇,发动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参与技能大培训。开设的培训课程包括美容美发,中餐烹饪,汽车维修,还有南疆当前最紧缺的建筑施工。通过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技术资格认定就可上岗就业。泽普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佘瑞龙介绍,这是上海职业教育援疆“技能泽普”行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年一年就为泽普县转移富余劳动力超过2000人。此外,在泽普职高,电子商务专业是学生创新意愿最突出的专业。掌握了相关技术后,学生可自己直播带货,将自家种植的核桃、红枣、冰糖苹果等通过线上销售。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来源。
此外,针对丧失劳动力的重度残疾人士,泽普县还开创性推出“虚拟岗位”试点,创新精准帮扶模式。上海援疆泽普分指副指挥长、泽普县委常委、副县长李金标说,这一举措保障的是泽普最弱势、最需要帮助的群体。泽普县连续2年特设156个“虚拟岗位”,让尚有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士与企业签订劳动协议,得到稳定的生活保障。受益人米尔班激动地说:“虚拟岗位打心底里好,现在我可以把工作带回家做,还可以领工资,生活有了最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