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人士是特殊群体,他们在找工作时,会面临各种客观和主观上的困难。如何破解残障人士就业难题,帮助残障人士多渠道就业?普陀区甘泉路街道工作人员摸排走访,深入特殊群体家庭调查,通过党建引领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助力残障人士就近就业。
家住甘泉路街道的郭先生已至不惑之年,因为一场意外,手脚轻度伤残。“我以前在企业上过班,也曾自己创业。”谈及自己的经历,郭先生说道:“疫情前至疫情后这段时间,我就一直待业在家,家里还有两个小孩在上学,经济压力很大。”疫情期间,郭先生主动承担起楼组长的重任,为社区居民无私奉献。疫情结束后,郭先生也曾尝试找工作,但最后没能如意。
“其实许多轻度、中度残障人士,完全能够胜任一部分岗位,但很多企业还是有很多顾虑。”街道工作人员表示,“像郭先生这样负责任、善良、乐于助人的残障人士无法上岗,我们觉得很可惜。”
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甘泉路街道想方设法,通过信息数字化精准分类、点对点高效帮扶、搭建政企校社四方合作平台等方式,持续推进“1+4”的“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示范圈”建设,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
“十五分钟公共就业示范圈项目重点聚焦的,是社区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通过搭建政企校社四方合作平台,探索创新残健融合的就业创业服务模式,将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全链条’服务融入其中,让居民群众在家门口体验高质量的就业服务。”街道工作人员介绍。
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通过一家一户摸排调查,深入了解失业人员的不同情况,在“幸福甘泉智慧社区民生数字云平台”上建立失业人员标签,细化信息模块,根据失业人员就业意愿,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寻找岗位。平台不仅提供用工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政策咨询等服务,还有街道工作人员持续跟踪回访,向有明确就业意愿的群体定向推送岗位信息。与此同时,发动各居委会全面开展就业服务,在社区公告栏、楼组微信群等发布招聘信息,多渠道鼓励失业人员就业。
今年,甘泉路街道在甘泉苑“阳光梦工坊”设立阳光就业实践点,为就业困难群体,尤其是残疾人提供学习烘焙的场所和实践岗位,现在,已经有16名学员在“阳光梦工坊”接受培训、学习技能。那位轻度伤残的郭先生经过培训后,也在“阳光梦工坊”的咖啡吧上岗了。他说:“我家就在梦工坊附近,每天通勤时间很短。街道这个项目为残障人士提供了就业上的帮助。”
为让残障人士更好融入社会,获得就业机会,街道根据辖区残障人士求职意向,积极与有多元化用人意愿的企业联系、洽谈,通过建立政府、企业与残障就业者三方可持续的融合就业模式,与上海盒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英盾保安服务有限公司和上海云集养老院等企业合作,进行岗位开发、职业训练、融合培训。项目初期就已培训两人至“盒马”工作。
此外,街道还携手甘霖初级职业技术学校,在阳光就业实践点安排学生就业实践。根据甘霖职校学生所学的专业,有针对性地与相关企业沟通,为特殊学生量身定制岗位,并以岗位技能需求作为培训内容,帮助特殊学生顺利就业。街道依托“社校融合”社会实践项目,在学校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公益讲座等就业服务活动,不断深化社校互动,帮助特殊学生就近落实工作岗位。
通讯员 吴鑫 本报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