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丰和
书桌上有一张珍贵的照片,这是1968年我从上海师院(师大)毕业后,2012年补拍的毕业照。如今每每见到它,就不由得想起往事一桩桩。
毕业时,“文革”的阴霾笼罩校园,原本亲如兄弟姐妹的同学,成了陌路人,刚毕业的青年无疑像遭遇寒霜,个个像打蔫的茄子那样灰头土脸,夹着铺盖,离开伤心之地。随着岁月的冲刷,横亘在我们心中的那扇门竟然开启了,因为我们都是教师,送毕业班时,会精心策划“最后一课”,留下一张张毕业照,这些情景,拨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那根弦。
我们开始从记忆中点击着一张张就要消失的面孔,甚至通过派出所,查找一些同学新的家庭地址及工作单位,精心编了一本通讯录。“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还记得,那时,在中文系教授、名师的引领下,同学之间互学习、共帮助,大家或沉浸在教室里,活跃在操场上;或围坐在音乐厅前的大草坪上,热烈地讨论文学创作,探讨未来的园丁之路;或夜阑人静,在文史楼边的路灯下,体验古人“秉烛夜读”的情景。大家学得多么欢乐。正当我们踌躇满志、憧憬着未来的时候,谁也未料到“文革”开始了……
大家忘不了补拍毕业照的挑头人、现已离世的学习委员程静华,那时他身体不好,药不离身,但为了全班重聚,补上一张毕业照,静华信心满满地说:“我的没问题,我们‘奔七’啦,见一次少一次。”他不厌其烦、一次次打电话,那些以为往事不堪回首、破镜岂能重圆的同学,被他精诚所至。团支书陈大姐抛弃种种顾虑,也一次又一次联络原本不愿参加的同学。群策群力,在大家的努力下,同学竟然一个都不少地表示期盼重聚。
2012年11月27日上午,全班同学欢聚在外滩的陈毅塑像下。这已分别了44年了。为了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我们拉起了4米长红底金字的横幅,上面写有让每个同学怦然心动的十二个金色大字:“同学聚,今世缘,长相忆,永相连”。大家露出会心的笑意,终于补上了珍贵的毕业照。最有意思的是“城管”,原本劝说我们不要扎堆嬉闹,一看横幅,大开绿灯,“你们多拍些,近半个世纪了不容易呀!”
那张补拍的中文系64届(8)班毕业照,让大家记住了同学是兄弟姐妹。它将是我们人生最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