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拥君
诗人刘希涛今年八十岁,我画了一幅题为《涛声依旧》的画以表祝福。早在20世纪初刘老师创办《上海诗人》时,诗坛泰斗贺敬之就为他创办的诗报题名“上海诗人”,为他题签“涛声依旧”。
1980年秋,我还是个南京城南远郊小镇上的愣头青,家庭拮据,基本没有藏书。借助父亲在乡政府办公室工作值班之机,我“潜入”办公室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的副刊,在昏黄的灯光下,收藏那些心仪的作品。我觉得,能够在这些大报上发表作品的人都了不起,值得我崇拜。一天晚上,我在报纸上读到上钢二厂刘希涛的诗《雷锋走来了》,不由得为其鲜活的时代精神、铿锵的节律、形象的语言和充沛的情思深深地吸引。我要是能写出这样的诗多好啊!没多久,我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他的诗《火凤凰》。
虽然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阅读与写作涉及多种题材和体裁,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新诗崛起的春风中,刘老师的诗歌对我的文学爱好和精神生活的影响很大。后来,我告别故乡小镇,先后在两家国企上班,开始创作工业诗,因此比较关注包括刘老师在内的“钢铁诗人”的作品。多年后,我又有幸补习了刘老师那些朴实生动、充满激情的“钢铁诗”,记住了一些凝练有力的诗句,比如:“是铁——就要做梁/是钢——就要立柱/振兴中华的大业,正期待着我们/从炉膛,脱颖而出/一批一批/踏上征途/走向钢/真正的归宿!”“……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诗歌就是怎样炼成的。”为了激发创作热情,他主动放弃干部编制,沉到钢厂当了十年钢铁工人,创作了500多首钢铁诗。
一年前的秋夜,我翻阅已经泛黄的剪贴本,重温刘希涛的旧作,不由得产生与之联系的念头。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刘老师。当他看到我发过去的剪贴本上诗歌的照片,由衷感叹:“我们神交已久了!”
今年4月30日,我专程从南京来到上海,见到神交四十余载的刘希涛,受到他和夫人的热情接待。我们一起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