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烂铅皮”冒充“克罗米” 聪明灵巧叫“獬豸” 书架上个地理课本 又见“菜篮子”专用车 一汤一茶罗汉果 老来重圆儿时梦
第14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2023-07-23

聪明灵巧叫“獬豸”

文/周曙明

以前上海话里把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叫“xiā zā”,写作“獬豸”(普通话念xiè zhì)或“亻解亻廌”。

这是一个表示赞扬的词语,现在仍有应用。2022年6月,上海浦江镇在保护与传承国家级非遗项目“沪谚”的活动中,就推出了吉祥物IP“獬豸”的卡通形象。

在实际运用中,比如有位兰兰姑娘心灵手巧,各种家务都干得好,那么就可以这样夸她:“兰兰迭个小姑娘獬豸来,样样事体侪会做”。如果说得俏皮一点,还可以说:“迭个小姑娘‘额角头浪摆扁担——头挑’,獬豸来”。在沪谚中也有“獬豸”的应用,有句沪谚:“千獬豸万獬豸,踏板头上有勿得三双小囡鞋”。意思是说,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再能干的人也难以扶养多个孩子。

其实,“獬豸”这个词,在民间应用相当久远。据传,獬豸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独角瑞兽,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忠奸善恶。它又是司法“公平正义”的象征,被称为“法兽”,古代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就叫獬豸冠。

当然,“獬豸”在如今的上海话中已经没有了传说中的含义,只是形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我就认识一位“獬豸人”。他是浦东三林塘的朱老师,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他以前是中学语文教师,师德修养好,业务水平高,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都写得漂亮,在学校里开办书法篆刻班,培养了许多小书法家。他的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乒乓、篮球、桥牌样样精通,二胡、手风琴也拉得好。后来,调到成人学校工作,又创办了“烹饪”培训班。在当地提起朱老师,大家都说他是个“獬豸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