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军医生在指导患者运动 石庆 摄
每位患者都要测试一下身体指标
“医生,我来复诊了,还带邻居来了!”昨天上午,记者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内分泌代谢科健康管理门诊见到了60多岁的刘老伯(化名)。他兴奋地汇报减肥成果:“我3个月不到瘦了30多斤,脂肪肝也逆转了!”
“非常好,你要保持,我们继续监督你!”徐子军医生为他“点赞”。就在今年6月份,刘老伯还眉头紧锁,苦于吃药也无法改善,但在这个新开不久的专病门诊,他找回了自信。
开设绿色门诊 专治代谢异常
“改善生活方式”是很多患者都会收到的医嘱。怎么做才符合医生的要求?“把一句简单的医嘱转变为一张可量化、可落地的‘生活处方’,是十院开设内分泌代谢科健康管理门诊(生活方式医学门诊)的初衷。”内分泌代谢科陈海冰主任医师告诉记者,“以非药物、非手术的方式,重塑生活方式,可以达到预防、逆转慢病的目的,这也是生活方式医学的理念。”
刘老伯是认真执行“生活处方”的代表。他参与了以3个月为周期的健康管理套餐。“他们给我建了个微信小群,里面有医生、营养师和小助理。”刘老伯按照医生给出的食谱吃饭,并每日打卡,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选择自己爱吃的牛肉、鱼肉;过去不爱运动,现在每天都在家做医生教的动作。成功减重后,他的各项指标已趋于正常。
都知道“管住嘴、迈开腿”难,刘老伯怎么做到的呢?他介绍,方案中规定的餐量可以让人吃饱吃好,很好执行;锻炼的动作也不难,在家就可以完成。“任何人都会喜欢这种变化。生命是自己的,想健康,一定要自律。”
在这个专病门诊的诊室有一块健身区,看着像个小型的健身房,方便医生教患者锻炼。记者就看到了不少“胖友”。夏阿姨(化名)身高1米6,体重90公斤。她曾做过减重手术,胃缩小了,术后还是和全家一起大吃大喝,导致体重反弹。医生则告诉她,“一个人减肥,家庭成员的配合也至关重要。”
转变生活方式 也是一种治疗
“很多患者都是内分泌代谢门诊推荐来的,有糖尿病、高尿酸、脂肪肝等各种问题。大多数人存在超重问题,有的还有过单纯节食减肥的经历。”徐子军说。
患者小张通过注射“减肥神药”体重降了十多斤,想不到停药就反弹了。陈海冰告诉小张,普通人靠药物来减肥这种“躺赢”的做法不可取,甚至存在风险。有报道称,该药物可能会对部分人的甲状腺、胰腺等造成影响,因此GLP-1药物的使用需要有严格的适应证,必须让医生评估,不能随便自己用药。她建议患者通过控制总热卡摄入,均衡膳食,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起到动员内脏脂肪、抑制食欲、提高代谢水平的作用。
过去吃东西不讲究,为什么现在吃饭都要精打细算了呢?陈海冰说,“举个例子,以前家里孩子多,条件差,肉吃得少,爸爸妈妈上班骑自行车;现在我们吃得丰富,开车久坐,越来越不健康了。”在门诊,陈海冰也发现许多减重误区。有些患者晚上不吃主食,吃水果减肥,这是不可取的。水果中的果糖就是碳水化合物,更容易被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有的人不吃晚饭,体重确实稍有下降,这其实是肌肉大量流失造成的,还会降低基础代谢,反而妨碍减肥。还有人不吃主食,时间久了会发现注意力不集中,还开始脱发。
一位渴望减肥的女患者,工作忙、应酬多,久坐不动,体重下不来。当医生开具“生活处方”后,她犹豫了。“我做不到。”“其实也不难。比如你外出吃饭时准备一碗水,把要吃的食物在水里‘漂一下’;再比如多吃优质蛋白,如鱼虾、牛肉等。最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能长期保持。”陈海冰表示。
陪伴方式诊疗 助力患者坚持
记者体验了一下身体指标测试。“我们的机器是医疗版,区别于健身房里的机器。”徐子军说,一分钟后,打印机缓缓吐出报告,包含了体脂、蛋白质、肝脏脂肪等几十个指标。
徐子军解读,“你的体脂含量较高,但骨骼肌少,身体水分也少,平时不运动吧?你看着不胖,其实也需要少一点碳水,少一点体脂,增加肌肉含量,改善体态。从数据上看,你的基础代谢率在正常范围,但略微低了,代谢差减肥效果就会差。”他还指着一项肝脏的脂肪含量告诉记者,“内脏脂肪略高,不注意控制也会变成脂肪肝的。”
有了健康生活的方案后,如何才能推动落实?陈海冰介绍,重点是让患者明白自己目前处于病程的哪个阶段;如果病情继续发展将面临哪些危险因素。
“当然,生活方式医学的主角是患者,医生、营养师则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陈海冰表示,生活方式医学门诊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干预指导。在单独的微信群里,患者需要将每日饮食、运动等情况在群里拍照“打卡”,而团队会指导患者的一日三餐和运动,从“重塑”生活方式开始,找回健康生活。
本报记者 左妍